词语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县丞

县丞

官名。战国置,为县令副佐。协助县令治理一县政事。秦汉沿置,员额多为一人,秩四百石至二百石,由中央任命。职掌文书及仓狱事宜。三国魏大县县丞秩四百石,八品; 次县、小县九品。吴亦置。晋同。南朝宋皆九品,但不常置。梁置。北齐邺、临漳、成安三畿县及外县皆置,皆从九品上。北周万年县有丞。唐朝按县等级置一至二员,阶由从七品上至正九品下不等。宋朝自仁宗天圣四年(1026)始置,以有出身幕职、令录充任。辽、金、元均设。金赤县丞秩正八品,剧县秩正九品,中县以下不置。元朝上县丞正八品,中县以下不置。明朝为知县佐贰官,正八品。分知县政,掌粮马、巡捕之事。编户不及二十里之县不置。清朝大体一县设一员,正八品,事简之县或不置,职掌同。


官名。为县的副贰长官,佐令、长掌县政。与尉合称长吏,其后历代沿置。明代始称“县丞”以前单称“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掌刍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“刍”即干草。北周分《周礼》地官委人之职置掌刍中士,正二命,掌刍下士,正一命。掌干草的收藏,属地官府虞部下大夫。参见“掌薪中士、下士”。

  • 国中傅

    官名,汉置,为王国之傅,掌导王以善,且有监督作用。《后汉书·光武十王列传·东平宪王苍》:“十一年,苍与诸王朝京师。月余,还国。帝临送归宫,悽然怀思,乃遣使手诏国中傅。”国中傅,即东平宪王苍之傅。傅,位

  • 铠甲署

    官署名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置,掌制作铠甲等,隶少府监,不久废除。

  • 力士

    官名。宋代置,掌管旗帜,作为皇帝出行的仪卫,选用健壮军士充任。明代属旗手卫,专门执掌金鼓旗帜,随皇帝车驾出入,并守卫四门。官名。明设此官,掌金鼓、旗帜和随驾出入等。《明史·职官五·旗手卫》:“帅力士随

  • 猛拽刺详稳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统领猛拽刺军。设详稳等职。

  • 无难士

    卫士名,三国吴置,隶属无难督,掌护卫皇帝。

  • 比八百石

    汉朝官秩等级名,本级官吏月俸谷七十五石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郎中令》:“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,秩比八百石。”

  • 乌古敌烈统军司

    官署名。辽始置于道宗咸雍四年(1068),设统军使、都监等职。金初沿置,天德二年(1150)升为招讨司,又称东北路招讨司,迁治所于泰州(今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,一说故城在今吉林洮安县四家子村古城)。

  • 小司玉上士、中士

    官名。见“司玉下大夫”。

  • 问事

    小吏名,汉朝末年冀州置,掌行杖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贾逵传》:“充,咸熙中为中护军。”注:《魏略列传》:“及到梁淇,使从者斫问事杖三枚。”后世官府多置,唐朝大理寺置问事一百人,掌决罪人。宋以后省。参看《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