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十二军

十二军

(1) 隋大业中置左右十二军,见“亚将”。(2)唐初关中最主要的军队。武德二年(公元619年)置十二军,分关中为十二道,诸道均置军府——骠骑府或车骑府,分别隶属于十二军。次年,十二军各立军号,以万年道为参旗军,长安道为鼓旗军,富平道为玄戈军,醴泉道为秉钺军,同州道为羽林军,华州道为骑官军,宁州道为折威军,岐州道为平道军,豳州道为招摇军,西麟道为苑游军,泾州道为天纪军,宜州道为天节军。每军有将、副将各一人,以督耕战。十二军将军低于十二卫大将军一级,军与卫的将军可以兼领。十二军是当时关中最主要的军队,也是唐王朝比较固定的警卫部队,可以分别拨归十二卫担任宿卫或征戍。武德六年 (公元623年) 因天下已定,废十二军,改骠骑将军为统军,车骑将军为别将。一年多后,因突厥入侵,又恢复十二军,每军设将军一人,军下有坊,设坊主一人,以检察户口,劝课农桑。可见十二军均为驻屯的军队。这些驻屯部队包括军户在内,集中居住在城坊,在其中选择五品勋官一人为坊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

    官署名。辽置,属南面朝官,为汉人参加契丹本部组织的机构。设官有某宫汉人行宫都部署、某宫南面副都部署、某宫同知汉人都部署。十二宫名称见“十二宫宫官”。

  • 率长

    官名。又称“卒帅”。春秋时齐国置。一卒之长官。《管子·小匡》: “制五家为轨,轨有长;六轨为邑,邑有司; 十邑为率,率有长。”《国语·齐语》: “三十家为邑,邑有司; 十邑为卒,卒有卒帅。”

  • 三品院

    官署名。唐代武则天为了处置三品以上的犯官特设的司法机关。见《资治通鉴》唐长安元年“舍于三品院”注。

  • 归顺人

    官场用语。宋朝,凡西夏、蕃部部落首领带领族属、马匹,或金朝契丹族投奔宋朝,称归顺。溪峒首领纳土“归顺”,仍主管溪峒职事,称归顺人。

  • 小县伯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职掌参见“县伯中大夫”。

  • 承政司

    官署名。清末陆军部所属机构,由承政厅改设。详见“陆军部承政司”。

  • 东西织令

    官名合称,西汉置。汉成帝河平以前少府属官有东织令和西织令,掌织文绣。河平元年省东织,改西织为织室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少府》。

  • 提举官告院

    官名。北宋前期置为官告院长官,员一人,以知制诰充任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改置主管官。参见“官告院”。官名。见“官告院”。

  • 归明人

    官场用语。唐朝吐蕃等少数民族人来归,称归明。北宋时契丹人及流落辽国之汉人、南宋时女真人来归,或溪峒首领纳土归顺,皆称归明人。归明官年二十五以上,许注授官职,添差不厘务差遣。

  • 白衣左右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为皇帝、太子身边的侍从,多用亲信近臣,故权力甚大,升迁颇速。《魏书·恩幸传》:“(赵)脩本给事东宫,为白衣左右,颇有膂力。世宗践祚,仍充禁侍,爱遇日隆”,“旬月之间,频有转授,历员外,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