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军机处

军机处

官署名。“办理军机处”之简称。清朝中期以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之机构。初设于雍正七年(1729),一说八年。时称“军机房”。十年,始称“办理军机处”。十三年十月,改设“总理事务处”。乾隆二年(1737)十一月复故,遂沿置不改。以其成立后,即成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国大政的实际政务中枢,故又有“枢府”之称。职官有军机太臣和军机章京两种。其职掌为,每日由军机大臣晋见皇帝,讨论大政,秉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,待皇帝阅定后向各部门各地方长官下发。还负责审拟特交案件,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,奏补重要官缺等事。军机章京负责缮写、记档和收发文移等具体事务; 乾隆(1736—1795)中期以后并代军机大臣撰拟谕旨。此外,方略馆和内翻书房也由军机处管理。宣统三年(1911),责任内阁成立后遂撤废。


官署名。清置,掌军国大政,以赞机务,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。清雍正用兵西北,因内阁在太和门外,怕泄露机密,于是在隆宗门内设军机房,选择内阁中谨密者入值抄写。雍正十年更名军机处,其大臣称行走,由亲王、大学士、尚书等充任;地位低下者称学习行走,也称小军机。军机之首称领班,总揽一切。军机处除外理机务外,凡特旨简放大员(大学士、六部尚书、巡抚、将军、提督、主考等),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一·军机处》。参见《清朝续文献通考·职官四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班禅喇嘛

    后藏政教领袖。驻日喀则,掌后藏寺院诸事及其教民。清乾隆以后受驻藏大臣节制。参见“西陲宣化使”。

  • 员外司马督

    侍从武官名。初指定员以外添授的司马督,后成为正式官称,亦有员额。南朝梁隶左、右卫将军及太子左、右卫率,流外四班。陈沿置。北魏从九品下。北齐员一百人,隶左、右卫府,从九品。多以寒门之人为之。隋初沿北齐置

  • 司刺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秋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刑罚。《周礼·秋官》:“司刺,下士二人,府一人,史二人,徒四人”,“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,以赞司寇听狱治。壹刺曰讯群臣,再刺曰讯群吏,三刺曰讯万民。壹宥曰不识,再

  • 功德司

    官署名。西夏始设,有僧众、护法、出家等功德司。掌管佛教事务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)置,又称功德使司、都功德使司,秩从二品,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,并经管内廷作佛事。三十一年(1294)罢

  • 典起居注

    官名。北魏置,选文学之士以他官兼领,掌起居注的修撰。郑伯猷以尚书外兵郎中,魏收以散骑侍郎为之。官名。北魏置,见“起居令史”。

  • 太仓署丞

    官名。即“太仓丞”。

  • 甲坊令

    官名。唐朝军器监甲坊署长官,置一员,正八品下。掌出纳甲胄、杂作及工匠等。

  • 二十九文散官

    官名合称。散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说的,职事官有具体的职事,而散官则无任何职事;职事官的官名表示其所掌之职事,而散官之名,仅表示其官阶的高低。散官之制始于汉朝,其称始于隋朝。散官又分文散官和武散官,其级别的

  • 王国仆

    汉初称太仆,俸二千石,掌王车马。武帝改太仆曰仆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官名。汉初王国置太仆,《史记·仓公列传》记齐国有太仆,秩二千百,掌舆马。武帝以后改称仆,减其秩为千石。东汉沿

  • 典柴

    官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为天王府及东、北、翼三王府的属官,分别称为典天柴、典东柴、典北柴、典翼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