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六军

六军

(1)春秋时晋国在文公与襄公年间的国家军队建置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晋国在鲁僖公二十七年 (公元前633年)始有三军的建制,次年增置步兵部队——三行。鲁僖公三十一年(公元前621年)晋罢三行为上新军与下新军,合原上中下三军为五军。鲁文公六年(公元前621年) 晋又将新二军并入三军的编制。鲁成公六年(公元前585年)晋始作六军,分为中军、上军、下军及新中军、新上军;鲁成公十六年(公元前575年)晋罢上下新军而为四军。至鲁襄公十四年(公元前559年)晋罢新军复为三军。(2)《周礼》中的军制有六军,《周礼·夏官·司马》:“凡制军,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,王六军,大国三军,次国二军,小国一军。”后世因通称皇帝统辖的军队为六军。(3)东晋哀帝以后与南朝宋齐粱陈以领军、护军、左卫、右卫、骁骑、游击为六军。西晋时本有七军, 即左卫、右卫、前军、后军、左军、右军与骁骑。东晋哀帝时王彪之上言:“宿卫之重,二卫(左卫、右卫)任之, 其次骁骑、左军各有所领, 无兵军校皆应罢废。四卫皆罢,则左军之名,不宜独立,宜改游击,以对骁骑。”于是诏改左军将军为游击将军,罢右、前、后三军,以领军、护军、二卫、骁骑、游击合称六军。(4)唐代以左右羽林军、左右龙武军、左右神武军合称六军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掌墓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春官府夏采下大夫属官,掌管国家墓地,以及执行禁止立庙村碑之命,下设掌墓下士以佐其职,正二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台宰

    宰相、三公别称。《后汉书·谢弼传》:“夫台宰重器,国命所继。”三公宰相的别称。《后汉书·谢弼传》:“夫台宰重器,国命所继。”《新唐书·杜亚传》:“出为江西观察使,德宗立,召还。亚意必任台宰。”

  • 民政部丞

    官名。清末民政部之职官。光绪三十二年 (1906),改巡警部丞设。位侍郎之下,正三品,左、右各一人。掌承政厅,任一部总汇之事。

  • 武备院郎中

    官名。清朝内务府武备院之属官。康熙二十一年(1682)设,额一人,正五品。掌本院题奏事件、核销钱粮、总理四库、收发文件诸事。

  • 左右备身统军

    参见“左右备身五职”。

  • 乙室巳国舅小翁帐常衮

    官名。亦作乙室巳国舅小翁帐敞稳。辽国舅帐乙室巳分作二房,曰大翁、小翁,此为主持乙室巳小翁房事务的官员。

  • 威风将军

    参见“十威将军”。

  • 第一领民酋长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唐朝人修史时。因避讳改称“第一领人酋长”。主要授予依附北魏政权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,可世袭,未被列为中央政权的正式官职。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 职员令及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,皆未载

  • 军正中大夫

    官名。北周置。《北史·皮景和传》:“(皮信)降周军,授上开府、军正中大夫。”一说属夏官府。多省称为军正。下设军正下大夫以佐其职。正五命。

  • 掌醢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 仿《周礼》醢人置,北周沿置。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属官,员一人,下设掌醢下士以佐之。正二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参见“醢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