候选
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京官郎中以下,外官道员以下,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,以及原官因故开缺,依例起复者,均赴吏部报到,听候选用,称为候选。选定后,赴各该指定处所候补。
清制,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的官吏,凡由考试、捐纳出身,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的,都要赴吏部报到,听候依法选用,称为候选。见《清会典·吏部·文选清吏司·铨政》。
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京官郎中以下,外官道员以下,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,以及原官因故开缺,依例起复者,均赴吏部报到,听候选用,称为候选。选定后,赴各该指定处所候补。
清制,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的官吏,凡由考试、捐纳出身,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的,都要赴吏部报到,听候依法选用,称为候选。见《清会典·吏部·文选清吏司·铨政》。
官名。即尚书左丞,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(908)因避讳改,后唐庄宗同光元年(923)复名尚书左丞。
僧官名。(1) 中央设置,相当于僧正。南朝宋泰始元年(公元465年)明帝诏僧瑾为“天下僧主”,管辖全国僧尼。南齐沿置,永明元年(公元483年),武帝敕玄畅、法献同为僧主,“分任南北二岸。”南齐末,以法
海军同等官。北洋政府设置,其军阶为少尉。副职称副看护长,军衔为准尉。
内官名,一作傛华。西汉武帝始置,视真二千石,比大上造。汉末魏国曹操置为王后以下第四等,魏明帝太和(227—233)中定为视真二千石。晋武帝以容华为九嫔之一,位婕妤下,视九卿。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(467
宋朝耆长简称。
官名。三国魏置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二四一《都尉》条引《魏略》: “积弩都尉,秩比二千石,后更为典弩都尉。”
官署名。宋朝太常寺所属机构,管辖朝服法物库、南郊什物库、太庙什物库,掌藏其器服,以侍祭祀、朝会之用。
官名。北魏前期置。属库部尚书,协掌库部曹事务。《魏书·窦瑾传》: “(窦遵)后以善书,拜库部令,卒官。”孝文帝太和(477—499)改制时罢。
官署名。清朝内务府所属之机构。掌理所属武职官之铨选任用及打牲、捕鱼之事。顺治十八年(1661)裁尚膳监,改用今名。设郎中三人、员外郎六人、催总四人,分办所属事务。所属有吉林“打牲乌拉处”等机构。康熙十
宦官名。东汉始置,名义上隶属少府,秩六百石。位次中常侍,高于中黄门。侍从皇帝左右,收受尚书奏事,传宣帝命,掌宫廷内外、皇帝与后宫之间的联络。明帝、章帝之世,员额十人,和帝后增至二十人。以后权势渐重,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