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使

使

①使者统称。《周礼·秋官·小行人》: “待四方之使者”。注: “使者,诸侯之臣,使来者也。”秦汉以降,大率交聘敌国、通接殊域、劳问远方、安辑新附、慰抚兵役、分给赈赐、采风俗、询民事、究吏治、察狱讼、搜访遗滞、刺举奸滥,皆临时差遣使者。②朝廷派赴地方之军政长官。南北朝时有使持节,掌一州之军政大事。唐朝中期以后,有节度使、观察使、防御使、团练使等为地方常设官。③职官本制以外的差遣。洪迈《容斋续笔》卷一一《杨国忠诸使》:“杨国忠为度支郎,领十五余使。至宰相,凡领四十余使。”唐武则天至德宗时,是使职出现最多的时期。整个唐朝出现的使职在140以上。其中,部分使职逐渐演为主管专项或部门行政事务的长官,如三司使、枢密使等,详见各有关使职条。④ 皇帝侍从之首领。唐、宋时期,皇帝侍从多以使职统领,如唐朝有内诸司使,宋朝有横班、东班、西班诸使。宋朝又有大、小使臣之别。


1、朝廷特派执行某种任务的专职官员称使、或使臣、使者。《左传·成公九年》:“兵交,使在其间可也。”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时汉连伐胡,数通使相窥观,匈奴留汉使郭吉、路充国等,前后十余辈。匈奴使来,汉亦留之以相当。”

2、朝廷派赴地方的军政长官。如南北朝时的“使持节”,掌管一州的军政大事。唐朝的节度使、观察使、防御使、团练使等,成为地方上的常设官员。除此之外,以使名官者颇多,如盐铁使、转运使、通政使、布政使、按察使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国王

    1、秦以前天子称王、或国王,如文王、武王等。2、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,如秦王、赵王、燕王、韩王、楚王、齐王、魏王等。3、西汉时,诸皇子封王,有封国,称国王。如齐王、吴王、楚王、赵王、代王。凡王而

  • 职方下大夫

    即“小职方大夫”。

  • 崇玄署令丞

    官名。北齐置昭玄寺,掌诸佛教。鸿胪寺中亦置典寺署,统州郡沙门,隋炀帝改佛寺为道场,改道观为玄坛,各置监丞,并在鸿胪寺设崇玄署管理之,置署令一人。唐贞观中省。开元二十五年(公元737年)复置,有令丞各一

  • 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

    官署名。又称大都南北两城兵马司、大都南北兵马司等,简称大都兵马司。元世祖至元九年(1272)置。十六年,定秩为正四品,隶大都路都总管府,掌京城盗贼奸伪鞫捕之事,分置司于南、北城。例由刑部尚书一名提调司

  •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

    官名。又名“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”。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之一种。同治四年(1865)始设。由内阁、各部院满汉堂官内特简,依原职品级入值办事。无定额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省。

  • 掐子

    宋朝下等役职名。掌检查粮仓出纳粮食质量,差下户充,或招募。与拣子合称“拣掐”。参见“拣子”。公人名。宋代州役之一,掌查验粮仓出纳粮食的质量。一般差下户充任或出于招募。与拣子合称“拣掐”。

  • 突骑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,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第十一班,与电威将军同班;普通六年(525)定制后班阶稍降,列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二班。陈沿置,拟七品,比秩六百石。武官名。南朝梁置,为加官、散

  • 海军军港司令处

    官署名。北洋政府设置,依照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布的《海军军港司令处条例》规定, 设于海军各军港(冠以地名),掌理出师准备、防御计划及军港区域及附近地方警备事项。设司令一人(中、少

  • 右骁卫

    禁卫军指挥机构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右备身府置,又称右骁骑,十二卫之一。置大将军一员、将军二员,统诸鹰扬府府兵; 置护军四员,掌副贰将军,寻改武(虎)贲郎将,又置武(虎)牙郎将六员,有长史、录事

  • 会政

    周朝考察地方官政绩的制度。《周礼·地官 ·乡大夫》: “岁终则令六乡之吏皆会政致事。”郑玄注:“会,计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