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会试

会试

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之一。明洪武四年(1371)首次举行。十七年颁为定制。清朝因之。每三年一次,在京师举行全国性考试。因试期多在春季三月,故又称“春闱”。又因由礼部主持考试,也称“礼闱”。每逢辰、戌、丑、未年为正科。若乡试有恩科,则次年亦举行会试恩科。考试分三场,第一场四书题文三篇,五言八韵排律诗一首。第二场经题文五篇。第三场策五道。考中的称贡士,第一名称会元,皆参加殿试。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 废科举,遂停。


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。金代始称礼部考试为会试,至明代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,试期在二月。清制同明,所不同的是试期改为每年的三月。于乡试之次年,逢辰戌丑未年,在京师的礼部进行,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进行考试。中式者称为贡士,又别称甲榜或甲科。清制会试内容与乡试同,由礼部奏请钦命四书题一,诗题一。试三场,第一场为初九日,第二场为十二日,第三场为十五日,先一日入场,后一日出场,与乡试同。阅卷大臣由礼部奏派。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。参见“乡试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右演法

    官名。明清道录司之官员。分掌天下道教之事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设,一人,从六品。清康熙十三年(1674)定设一人,亦为从六品。依例升迁左演法,缺出由左至灵升补。

  • 刑部侍郎

    官名。隋文帝初始置,为尚书省都官曹所辖刑部曹长官,从五品,相当于后代郎中。开皇三年(583)改都官曹为刑部,炀帝大业三年(607)置侍郎一人,正四品,为刑部副长官,协尚书同掌部务。改原头司刑部侍郎为宪

  • 都大提举诸司官

    官名。南宋高宗时,国史院置,以内侍省官充任,掌国史院杂务。

  • 中黄门博士

    宦官名。北齐置,员四人,属长秋寺中黄门署。

  • 侍卫汉军兵马都指挥使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置为南面官,掌汉人禁军。太宗会同 (938—947) 初,萧翰领汉军侍卫。

  • 捉钱令史

    唐高祖、太宗时置公廨本钱,为诸司办公费用,以诸司令史主之,号捉钱令史; 每司九人,补于吏部,岁满授官。一度废置。高宗以后改以典史主公廨本钱。

  • 主爵曹

    官署名。见“主爵”①。官署名。北魏、北齐、隋皆置,掌封爵等事。见《通典·职官五·吏部尚书·司封郎中》、 《隋书·百官中·尚书省》。

  • 肃纪前司

    官署名。清朝盛京刑部所属四司之一。康熙元年 (1662) 设。与肃纪左司掌十五城狱讼及旗、民交涉案件。设郎中一人,员外郎二人,主事一人,均以满员充任。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 裁。

  • 宣训卫尉

    官名。南朝宋置,为高祖皇太后三卿之一,掌宣训宫禁卫,职比卫尉。见《宋书·王敬弘传》。

  • 司鼓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,北周武帝保定四年(564),改大司乐为乐部,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。正一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职掌参见“司鼓中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