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九品制

九品制

以九品区分官员等级的制度。三国魏时改变两汉粟石品级制,始分官员为九品,晋与南朝除梁采用班品法外均沿用其制。北魏时将九品各分正从, 自正四品以下又各分上下阶。共分三十品。三国魏采用九品制时各品所属之官大致如下:一品,大将军、三公、丞相等属之;二品,诸四征、四镇将军及诸大将军等属之;三品,侍中、散骑常侍、尚书令、左右仆射、中书监令及九卿等属之;四品,城门校尉、领兵刺史及御史中丞等属之;五品,给事中、单车刺史、郡国守相内史等属之;六品,尚书令、左右丞、诸县署令秩千石者属之;七品,诸县令六百石以上者属之;八品,太常斋郎、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等属之。第九品,诸县署丞、尉,王官舍人,诸乡有秩等属之。北魏正从九品所属文官,大致如下:正一品,太傅、太保、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、大司马等属之;从一品,仪同三司、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属之;正二品,尚书令、太子太傅等属之;从二品,尚书令、左右仆射、中书监、司州牧、四镇将军等属之;正三品,侍中、中领军、司州刺史等属之,从三品,散骑常侍、征虏将军、中州刺史等属之;正四品,城门校尉、黄门侍郎、下州刺史等属之;从四品,中书侍郎、谏议大夫、左右中郎将等属之;正五品;郡国守相、内史等属之;从五品,大司马大将军掾属等属之、正六品,司徒主簿、县令等属之,从六品,太子舍人等属之;正七品,中县令等属之;从七品,司州主簿等属之;正八品,司州祭酒、下县令等属之;从八品,公车令、符节令、诸署令属之;正九品,中黄门等属之;从九品,太子牧长等属之。北魏于正四品以下,除分正从外,复分上下阶,共为三十等。北齐、隋初与唐沿其制。隋炀帝时废上下阶,九品共分十八阶。宋元明清诸代之制与炀帝时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右相国

    官名。朱元璋建国前于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)置。是年正月,朱元璋自立为吴王,于应天府(今江苏南京)设中书省,置为中书省长官,正一品,位在左相国上。吴元年(元至正二十七年,1367)改百官礼仪,以左为

  • 家马令丞

    官名。西汉太仆的属官有家马令,秩六百石,有五丞一尉。家马厩本是为畜养皇帝用的马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颜师古注:“家马者,供天子私用,非大祀戎事军国所须,故谓之家马也。”但也畜养国马,《汉书·地理志》太

  • 太史院

    官署名。元世祖至元十五年 (1278) 置,有太史令等官七员,掌天文历数之事; 武宗至大元年(1308) 升令从二品,设官十员;仁宗延祐三年(1316)升令正二品,设官十五员; 后定置院使五员,正二品

  • 邮政司郎中

    官名。清末邮传部邮政司主官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设。二人,正五品,奏补。掌主本司事务。

  • 王府官

    官类名。魏晋时,诸王若加将军开府,则置长史、司马及记室、掾属、祭酒、主簿、录事等官属。自南朝宋太宗以来,皇子皇弟虽非都督,亦置记室参军。自此以后,诸王既置国官,又别置府官。分为两个系统。据《隋书·百官

  • 骑部曲督

    官名。西晋置。《晋书·朱伺传》: “(朱伺)转骑部曲督,加绥夷都尉。”参见“部曲督”。

  • 节帅

    清朝总督、巡抚之尊称。即节度使。节度使为一方将帅,故称节帅。《新唐书·刘晏传》:“李灵耀反,河南节帅或不奉法。”《宋吏·翟守素传》:“新进后生,多至节帅。”清代督抚也称节帅。

  • 冠武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第十班,与折冲将军同班; 普通六年(525)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一班。陈沿置,拟七品,比秩六百石。

  • 史馆学士

    官名。辽朝置,为南面官,翰林院国史院官员,在监修国史下,实掌国史院事务。保宁八年(976),“谕史馆学士,书皇后言亦称‘朕’暨‘予’,著为定式”。(《辽史·景宗纪》)官名。辽国史院置,掌修国史,地位在

  • 弹曲

    官名。三国吴置,属司直中郎将,佐其监察群臣。《三国志·孙皓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 “(司直中郎将张) 俶表立弹曲二十人,专纠司不法,于是爱恶相攻,互相谤告,弹曲承言,收系囹圄,所讼失理,狱以贿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