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鸡鸣山

鸡鸣山

①即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鸡鸣山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德兴府德兴县“有鸡鸣山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保安州:“西北有磨山亦曰鸡鸣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7保安府:磨山“亦名鸡鸣山。……正统十四年,瓦刺也先犯大同,奄王振主亲征,驾次鸡鸣山,敌渐退”。

②一名鸡鸣岭。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上党郡壶关县有鸡鸣岭。《元和志》卷15潞州上党县:“鸡鸣山,一曰火山,在县(今长治市)东南七十六里。”

③即鸡笼山。今江苏南京市解放门内鸡鸣山。因山东麓建有鸡鸣寺,故名。

④在今浙江义乌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义乌县:鸡鸣山在“县东五里。前瞰县郭,傍临大溪”。

⑤一名鸡鸣冈。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四十里。唐杜佑议凿鸡鸣冈以通南北漕运。即此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8庐州:鸡鸣山“在合肥县西北四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:合肥县“鸡鸣山在府西四十里。肥水出于此,上有龙井”。

⑥在今福建邵武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4邵武军《景物下》:鸡鸣山“在邵武县东二十五里。(五代)卢绛叛兵入闽, 居民未知避贼,夜有鸡鸣山顶,人皆起,而贼适至,一方免扰攘之苦,故以名之”。

⑦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长清县:“鸡鸣山在县东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灵岩寺西山口也。”

⑧在今湖北英山县北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六安州》:鸡鸣山“为县镇山。宋淳祐中,制置使吴渊立寨”。

⑨在今湖北汉川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汉川县:鸡鸣山“在县西百二十里。元末徐寿辉作乱,宽彻普化镇武昌,遣其子引舟师攻之, 至鸡鸣汊,水浅舟滞,寿辉将倪文俊以火筏尽焚其舟。即此”。

⑩一名鸡栋山。在今四川名山县西南与雅安市交界处。《寰宇记》卷77名山县:鸡鸣山“在县西南十七里。《地理志》云:蜀有鸡鸣山,俗传云:金鸡鸣而天下太平。则古之名山也”。


(1)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。《怀来县志》载:唐贞观年间,东突厥犯中原,边民不得安宁,故称鸡鸣山。明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瓦剌也先犯大同,英宗亲征,次于鸡鸣山,敌渐退,即此。(2)见“鸡笼山(1)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断藤峡

    即今广西桂平县西北大藤峡。《明史·王守仁传》: 嘉靖年间,率军镇压断藤峡瑶民起义,“断藤峡瑶 ‘贼’,上连八寨,下通仙台、花相诸洞蛮,盘亘三百余里。……伺 ‘贼’ 不备,进破牛肠、六寺等十余寨,峡 ‘

  • 黄龙荡

    即今湖北襄阳县 (张湾镇) 东南黄龙镇。清设把总驻防。

  • 梨园堡

    明置,即今甘肃临泽县西南梨园堡。《皇明职方地图》 中卷甘肃边镇图有梨园堡。清初设守备,后改都司。

  • 马袅营

    即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北马袅乡。《清一统志·琼州府二》 “南定营”条下:马袅营“在(临高)县东北马袅港口,俱有官兵防守”。

  • 淮东

    地区名。亦称淮左。隋唐以前,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,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,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。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。《汉书·荆燕吴传》: “立刘贾为荆

  • 牛渚水

    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8桂平县:牛渚水在“府东北九十里。自藤峡分流,为瑶贼出没处。……流入浔江”。

  • 纳刺山

    亦作纳拉岭。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沙鲁里山脉南支。民国梅心如《西康》:沙鲁里山脉“为金沙江与雅砻江之分水岭,经巴安,理化两县境,再南为纳拉岭”。

  • 桐扣山

   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 “ 《异苑》 曰: 晋武时吴郡临平岸崩,出一石鼓,打之无声,以问张华,华曰: 可取蜀中桐材,刻作鱼形,扣之则鸣矣。于是如言,声闻数十里。”

  • 茗山镇

    北宋置,属安居县。在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七十里龙新镇南茗山坝。以茗山为名。《宋史·张威传》: 南宋嘉定十二年 (1219),兴元叛兵张福、莫简率红巾军 “自遂宁入普州茗山,威进兵重围,绝其粮道,昼夜迫之。

  • 龙多山

    在今四川合川县西北,与潼南县分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9合州:龙多山“在赤水县北五里。有唐孙职方樵。《龙多山录》云:上有一道宫曰至道观,东有大池,即唐武后时放生池。又有天宝十四载韦藏锋祭山题名。中峰有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