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龙山石刻群
在今四川潼南县南七十八里卧佛镇马龙山太阳坡北麓。1930年开凿,经三年而成。为释迦牟尼涅槃变经像,俗称卧佛,长36米,头长9米,面阔5.4米,胸阔7.5米,手掌长3.8米。周围为石刻群雕。为最大的卧佛像。
在今四川潼南县南七十八里卧佛镇马龙山太阳坡北麓。1930年开凿,经三年而成。为释迦牟尼涅槃变经像,俗称卧佛,长36米,头长9米,面阔5.4米,胸阔7.5米,手掌长3.8米。周围为石刻群雕。为最大的卧佛像。
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十里。明 《徐霞客游记· 粤西游日记三》: “过穆窑,闻知犀牛洞在麒麟村……麒麟村人指犀牛洞在北山东峰之上,相去祗里许耳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南宁府》: 犀牛洞 “诸峰环立,洞最虚明,可列
①即今云南腾冲县南郊之来凤山。元代称龙凤山,见《元混一方舆胜览》腾冲府。明、清时为来凤山的异名。②即今李家山。在今云南江川县北江城镇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江川县:龙凤山在“县(今江城镇)西三里。崇冈
战国赵邑。在今河北唐县东北十四里高昌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始皇七年(前240),“将军骜死,以攻龙、孤、庆都,还兵攻汲”。即此。西汉置望都县。古邑名。战国赵邑,在今河北省唐县东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在今湖北竹山县北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6竹山县: 崔家砦 “《光绪舆地记》: 在城北四十里。驻把总”。
在今湖北崇阳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二》:白泉陂“宋张詠为县令,偃大木为堰,凿石为渠,引水入圳,灌近郭田。明万历中, 易以石”。
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。民国汪公亮 《西北地理》 青海湟源至结古路: 豆云 “一百十里药沟,西行至黄河滩,番名玛云,即黄河沿,路通鄂陵湖”。1957年于此置玛多县。1974年玛多县迁治玛查里。
亦名哨楼山。在今四川筠连县东南镇舟镇(正州场)。清同治《高县志》卷11:正州隘“在县南一百九十里定边乡。上通沐柔三十里,下至筠连平安堡五十里。明设卫控扼, 国朝裁置塘”。光绪《叙州府志》卷13:同治元
即今安徽广德县东北七十里五峰岩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7广德州:五花岩山“在州城北七十里。横列五峰,高三百丈许。最高峰顶有白佛祠,石壁上刊天宝年号”。
明永乐六年 (1408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吉林蛟河市北伊什河畔。后废。明永乐六年(1408年)置,治今吉林省吉林市东伊什河畔伊什站。属奴儿干都司。后废。
1930年改披沙设治局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在今四川宁南县(披沙场)。1939年属西康省。取以在清宁远府之南为名。1955年改属四川省。(1)旧县名。冀南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由河北省宁晋县南部析置。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