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静乐县

静乐县

隋大业四年 (608) 改汾源县置,为楼烦郡治。治所即今山西静乐县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为管州治,次年改为北管州治,六年 (623),改属岚州。北宋为宪州治。金天德三年 (1151) 为管州治。元省入管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置,属太原府。清属忻州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中北部、吕梁山东麓。属忻州市。面积2037平方千米。人口15.9万。辖4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鹅城镇。西汉于今县西置汾阳县,属太原郡。东汉废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岢岚县来治,十八年改为汾源县。大业四年(608年)改为静乐县。《名胜志》:静乐县“以边境静乐为名”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析置汾阳、六度二县。属管州。六年汾阳、六度二县并入静乐县,属岚州。北宋咸平二年(999年)升静乐县为军;五年废军,自娄烦县移宪州来治。熙宁三年(1070年)废州,以静乐县隶岚州;十年复置宪州,治静乐县。金天德三年(1151年)改为管州。元承金制,仍为管州;省静乐县入州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复改为静乐县,属太原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改属忻州。1914年属雁门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属忻县专区,1958年岚县并入,属晋北专区。1961年分为原制。1961年属忻县专区,1967年属忻县地区。1983年属忻州地区。2000年属忻州市。地处吕梁山北段,汾河、东碾河、西碾河、鸣河、双路河、万辉河、岔上河、扶头会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谷子、豆类、莜麦、马铃薯、高粱、玉米、黍子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云母、水晶、石灰石、耐火黏土、大理石、长石、花岗石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电力、化工、机械、建材、纺织、制糖等。忻碛、太宁、忻保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天柱山、静居寺石窟、唐碑亭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徐沟县

    金大定二十九年 (1189) 置,属太原府。治所在今山西清徐县东南三十一里徐沟镇。1952年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。古旧县名。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置,治今山西省清徐县东南徐沟镇。属太原府。元属冀

  • 拜寺口

    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七十二里,与贺兰县交界处。西夏建避暑宫于此。明嘉靖 《宁夏新志》卷2: 避暑宫 “贺兰山拜寺口南山之颠。伪夏元昊建此避暑,遗址尚存”。北则有西夏砖塔二。相距百米。

  • 小溪砦

    北宋置,属合江县。在今四川合江县南。以小溪为名。元初废。

  • 杏园镇

    即杏园渡。北宋置镇,属汲县。在今河南卫辉市东南。古镇名。在今河南省卫辉市东南。旧黄河渡口。唐乾元初郭子仪自杏园渡河至获嘉县,于此败安庆绪将安太清之兵。宋置镇,属汲县。

  • 盐步堡

    即今广东南海市东北盐步镇。明、清置神安巡司于此。

  • 青石祠

    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北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遂州青石县: “隋改始兴县为青石,以县界有青石祠也。”

  • 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十二里轵城镇。《史记· 秦本纪》: 昭襄王十六年 (前291),“左更错取轵及邓”。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 云: “故轵城在怀州济源县东南十三里。”古邑名。战国魏邑。即今

  • 老丘

    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定公十五年(前495),“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北陈留城北。相传夏帝宁所都。《左传》定公十五年(前495年):“郑罕达

  • 因村镇

    即今河北元氏县北二十里因村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元氏县图:北有因村镇。

  • ①春秋鲁邑,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南薛城南。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: “居常与许。” 郑笺: “常,或作尝,在薛之旁。……六国时,齐有孟尝君食邑于薛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32: “今薛城南十里有孟尝集,或以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