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澨
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 定公四年(前506),吴伐楚,“左司马戍及息而还,败吴师于雍澨”。即此。
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 定公四年(前506),吴伐楚,“左司马戍及息而还,败吴师于雍澨”。即此。
即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及天门市西北石河。《清一统志·安陆府》:巾水“《县志》:源出京山县之七宝山,南流名巾水河,又南名石家河,又南合杨水河,入三汊河”。
在今广东顺德市西杨滘村,西近南海市。清咸丰《顺德县志》卷5:津渡有“杨滘”。
清乾隆三十六年 (1771)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由伏尔加河流域回到祖国后设置,属乌讷恩素珠克图盟。驻牧地在今新疆和静县北。
即今吉林龙井市西北天宝山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7珲春城:西北“二百八十里天宝山,矿务局及靖边防军驻此”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17:“银矿则首推天宝山。其地西距延吉约一百四十里。产额之富,为各矿
在今江苏仪征市西北铜山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30建安军永贞县:“(唐)广陵监、丹阳监并置在县郭,每岁盐铁使铸钱一万一千余贯。”并称“铜山及小铜山并在县西北八十里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8真州:小铜山“在扬子县
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内亭县 (今广西灵山县西南陆屋镇)。贞观二年 (628)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内亭县(今广西灵山县西南陆屋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西境。贞观二年(
①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庐江县有三公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26庐江县:三公山“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。山有三峰,相去一里。俗传头皆东靡,似有顾瞻江东宣城郡界。有九子峰,俗云是三公子。天宝六载改
又作虎穴屿。在今台湾省澎湖岛西南。清蒋毓英 《台湾府志》 卷3: 虎穴屿 “形如猛虎,中裂一港,故名。南风起,澎民张网于此。及冬而归”。高拱乾 《台湾府志》 卷1作虎井屿,谓 “形如虎临深”。
在今江苏张家港市西北泗港镇。北通长江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七》:南宋淳熙九年(1182),知常州章冲奏:“江阴之东曰赵港、白沙港、石头港、陈港、蔡港、私港、令节港,皆古人开导以为溉田,无穷之利也。”后湮。
唐置,属武缘县。即今广西邕宁县治 (蒲庙镇)。《元和志》 卷38邕州武缘县: “都棱镇在县西,水路一百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