锯齿山
①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 垣曲县: 锯齿山 “以山峰错列而名”。
②又作钜齿山。古名居止山。即今山东栖霞县东南七十里牙山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 钜齿山“山峰断续,如钜齿然”。
①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 垣曲县: 锯齿山 “以山峰错列而名”。
②又作钜齿山。古名居止山。即今山东栖霞县东南七十里牙山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 钜齿山“山峰断续,如钜齿然”。
①1949年由阿巴哈纳尔左翼旗与阿巴嘎左翼旗、浩齐特右翼旗合并置,属锡林郭勒盟。驻贝子庙(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)。1952年撤销,并入西部联合旗。②1949年由乌珠穆沁左旗、乌珠穆沁右旗及浩济特左旗合并
①战国赵邑。在今河北临城县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惠文王二十四年(前275),“廉颇将攻魏房子,拔之,因城而还。又攻安阳,取之”。②战国赵地。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惠文王三年(前296)
春秋齐邑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筑五鹿、中牟、邺,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。”战国属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文侯二十五年(前421),“任西门豹守邺,而河内称治”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“
唐贞观中以奴赖部置,属云中都督府。为羁縻州。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。唐羁縻州。确址不详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以突厥部置,属云中都督府。后侨治夏州朔方县(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)界。
一名绥江、滑水。即今广东广宁县、四会市南之绥江。《元和志》 卷34化蒙县: 滑水 “一名绥建江,经县南,去县三十步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47四会县: 绥建水 “在县西二百步。源出洊水县下。昔置绥建郡于此
又名锦衣镇。即今四川纳溪县西长江岸大渡口镇。清嘉庆《江安县志》卷1:大渡口“县东五十里佛渡场”。1950年划归纳溪县,为县著名大镇。(1)在安徽省东至县北部、安庆市区对岸。面积100.2平方千米。人口
①唐天宝元年(742)改罢交县置,属延安郡(后改延州)。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。后废。②五代梁改延唐县置,属道州。治所即今湖南宁远县。后唐同光初复名延唐县。古县名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罢交县置,治
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陶村镇。《清一统志·解州》 “霍赵堡”条下: “陶村堡,在 (安邑)县东南。”
一作达斗拔谷、大斗谷。即今甘肃民乐县东南扁都口河谷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大业五年(609),炀帝伐吐谷浑,“经大斗拔谷,山路隘险,鱼贯而出。……次张掖”。《元和志》卷40删丹县:“大斗拔谷在县南二百里。
隋开皇十年 (590) 改梁泰县置,属端州。治所在今广东高明市西南人和镇南清泰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高明县: 清泰水 “旧以此名县”。大业初废入平兴县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复置,属端州。贞观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