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银山

银山

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: 银山 “峰峦高峻,冰雪层积,色白如银,因名。麓有石崖,皆成黑色,谓之银山铁壁。顶为中峰,石梯而上,约五六里迥出云霄”。

②旧名土山。俗名竖土山,又名植土山。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之云台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89润州丹徒县: 银山 “在城西。旧名竖土山,以与金山对峙,改名银山”。

③在今浙江德清县西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武康县 “石城山” 条: 永安山 “在县 (治今武康镇) 西五里。孙吴以此名县,亦名银山”。

④在今浙江绍兴县东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绍兴府会稽县: “有银山、锡山,旧产银砂及锡。”

⑤即邓公山。在今江西德兴市东。《元和志》 卷28饶州乐平县: 银山 “在县东一百四十里。每岁出银十余万两,收税山银七千两”。

⑥在今江西金溪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6金溪县“金窟山” 条内: “东二里有银山。唐时出银矿。宋初废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 抚州府》: 银山 “在金溪县东二里。唐时尝出银矿,故名。一名宝山。其西里许有白面坞,盖南唐时凿山采银之所。上有银坑碑记”。

⑦在今山东招远市南五十里。《清一统志 ·登州府》: 银山,“ 《县志》: 顶有澄潭,深不可测,相传与海潮相应”。

⑧一名锡山。在今湖北通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通城县: 锡山 “在县南七里。旧产银,曰银山,又产锡”。“银山积翠” 为县八景之冠。

⑨一名大银山。在今湖北阳新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3兴国军: 银山 “在永兴。四环皆山而多产银,因名。有寺曰银山院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兴国州:银山在 “州北十五里。四面皆山,多产银矿。亦名大银山。元时曾采银于此”。

⑩在今湖北恩施市东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60施州: 银山 “在州东七十余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2施州卫: 银山 “顶有峰,高数十丈。昔人于此避兵”。

(11)在今四川资中县东南四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31银山县: “因县界银山为名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资州》:银山 “在州东南三十里。山形如锭。《古今集记》: 唐田游岩入蜀,居于银山,聚弟子歌雅诗以为乐。今山有雅歌台。蜀时曾以名县”。

(12)在今新疆托克逊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贞观十八年 (644),诏以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,帅步骑出银山道击焉耆,破焉耆,“留栗婆准摄国事而还。孝恪去三日,(西突厥大臣) 屈利啜引兵救焉耆,不及,执栗婆准,以劲骑五千追孝恪至银山,孝恪还击,破之,追奔数十里”。


古山名。(1)又称竖土山、土山。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、长江南岸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郑成功北伐,败清军于银山,即此。(2)又称邓公山。在今江西省德兴市东。唐总章时置场采银。《元和郡县志》:“银山,在(乐平)县东一百四十里。每岁出银十余万两,收税山银七千两。”(3)见“锡山(2)(2)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袁术 (術) 固

    东汉末袁术筑。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。《水经·洛水注》: 合水注于公路涧,“上有袁术固。四周绝涧,迢递百仞,广四五里”。

  • 枸河

    一作狗河。即今辽宁昌图县北二道河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 韩州柳河县: “有狗河、柳河。” 狗河即枸河。

  • 静居县

    唐显庆元年 (656) 置,属悉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。天授二年 (691) 属静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属静川郡。乾元元年 (758) 属静州。广德后废。古县名。武周天授二年(691年)置,治今

  • 松坑口

    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孝丰县: 松坑口在 “县 (治今孝丰镇) 西五十里。山溪错杂处也,有巡司戍守”。清废。

  • 仁义河

    在今山西灵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灵石县:仁义河“在县南四十里。源出沁源县境。经尖阳山,民引渠以灌田,至仁义驿西南二十里而入于汾”。

  • 团山堡

    ①即今辽宁兴城市西南团山子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二》 “杨安堡”条下:“团山堡在州西三十里,又西十里有仙灵寺堡。”②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平乐县:团山堡“其地有团山,因名”。

  • 秦海

    指今新疆博湖县东博斯腾湖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: 延光二年 (123),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,以为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、秦海之间,专制西域,共为寇钞”。

  • 柏崖仓

    唐咸亨四年 (673) 置,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五十里蓼坞西北柏崖山上。寻废。开元二十二年(734) 复置。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: 玄宗乃于 “河清置柏崖仓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柏崖山上。东魏将侯

  • 下溠戍

    南梁天监中置,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城镇。《元和志》卷21随州唐城县:“梁于此置下溠戍。后没魏,改为下溠镇。”

  • 新庄闸

    在今江苏淮阴县西惠济祠天妃口。明永乐中建,为运河入淮之口。后渐淤塞,万历六年(1578) 河臣潘季驯拆新庄闸,改建通济闸于甘罗城南,此闸遂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