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锣峡
又名石洞峡、黄葛峡。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。《元史·步鲁合答传》: 至元十一年(1274)“进攻重庆,宋军突围出走铜锣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重庆府巴县: 铜锣峡在“府东二十里。悬崖临江,下有园石,如铜锣之状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。明昇出降处也”。
在重庆市区与涪陵区间鱼嘴镇一段。系长江切割铜锣山而成的峡谷。悬崖临江,下有圆石如铜锣状,故名。长2.78千米。铜锣山又称南山,两岸峭壁如削,森林密布,风景优美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,明升出降,即此。
又名石洞峡、黄葛峡。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。《元史·步鲁合答传》: 至元十一年(1274)“进攻重庆,宋军突围出走铜锣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重庆府巴县: 铜锣峡在“府东二十里。悬崖临江,下有园石,如铜锣之状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。明昇出降处也”。
在重庆市区与涪陵区间鱼嘴镇一段。系长江切割铜锣山而成的峡谷。悬崖临江,下有圆石如铜锣状,故名。长2.78千米。铜锣山又称南山,两岸峭壁如削,森林密布,风景优美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,明升出降,即此。
一作年错土司。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、曲麻莱二县交界处。乾隆《西宁府新志》卷19塞外贡马番族: “住牧蒲肚克地方尼牙木错族,距多洛尼托克七族三百余里。”后改称
唐置羁縻州,属邕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东南。北宋改为谭州。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左州镇西、大新东南潭溪处。属邕州所领羁縻州。辖境相当今崇左、大新一带。北宋作谭州。
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颍州:白龙王庙,“明正德中贼杨虎由亳州犯颍,至此渡小黄河,官兵扼而歼之”。
又名新州、永福场。即今贵州遵义县东北新舟镇。1932年始置新舟镇。
五代方镇名。后梁改昭义军置,治所在潞州(治今山东长治市)。后唐改安义军。五代唐同光元年(923年),梁改安义军置,治潞州(即今山西长治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长治市、长治县及长子、屯留、平顺、潞城等县市
在今山西兴县西十五里蔡家崖镇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晋绥边区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1940年1 月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在此成立。1948年3月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赴西柏坡途中曾在
隋大业元年 (605) 置,属泾州。治所即今甘肃镇原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3临泾县: “取县内湫谷为名。” 三年 (607) 属安定郡。十二年 (616) 改名临泾县。古县名。隋大业元年(605年)置,“
①西汉置,属桂阳郡。治所即今广东连州市。《寰宇记》 卷117桂阳县: “在桂水之阳,以为名。” 三国吴属始兴郡。南朝梁天监六年 (507) 为阳山郡治。隋开皇十年 (590) 为连州治。大业初为熙平郡
元置,属阿宁万户,后属和泥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南五十四里官厅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属和泥府。十七年(1384)改纳楼茶甸长官司。元于纳楼部置,治今云南省建水县境内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置
①北魏置,属燕州。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。 辖境相当今河北阳原县东部地。 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祁夷水 “又径昌平郡东,魏太和中置”。后废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、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作平昌郡皆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