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石镇
隋置,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街道。《明史·太祖本纪》: 龙凤元年 (1355) 定计渡江,“诸将请直趋集庆 (南京市)。太祖曰: ‘取集庆必自采石始。采石重镇,守必固。牛渚前临大江,彼难为备,可必克也。’ 六月乙卯,乘风引帆,直达牛渚,常遇春先登,拔之。采石兵亦溃。沿江诸垒悉附”。明于此置采石巡司。
古镇名。隋平陈置,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。唐贞观初改为戍,乾元二年(759年)置军,元和六年(811年)废军为戍。宋复置镇。明、清置巡检司于此。
隋置,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街道。《明史·太祖本纪》: 龙凤元年 (1355) 定计渡江,“诸将请直趋集庆 (南京市)。太祖曰: ‘取集庆必自采石始。采石重镇,守必固。牛渚前临大江,彼难为备,可必克也。’ 六月乙卯,乘风引帆,直达牛渚,常遇春先登,拔之。采石兵亦溃。沿江诸垒悉附”。明于此置采石巡司。
古镇名。隋平陈置,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。唐贞观初改为戍,乾元二年(759年)置军,元和六年(811年)废军为戍。宋复置镇。明、清置巡检司于此。
唐武德四年(621)析汉阳县置, 属沔州。治所在今湖北汉川县西南叶集。大中时移治今汉川县西北二十六里刘家隔镇。《元和志》卷27汊川县:“因汊水为名。”宝历二年(826)属鄂州。五代周改属安州。北宋太平
即曲水。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大凌河两源会合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咸康二年(336),“(段)辽别遣段兰将步骑数万屯柳城西回水”, 即此。即“曲水”。
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,位于中沙大环礁北部边缘。东北与鲁班暗沙相距0.7海里,西与本固暗沙相距5.5海里。1947年公布名称为美滨暗礁。
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临江府清江县“固本堤” 条下: 梅家畲堤“在府 (治今临江镇) 东十五里。旧有堤,成化以后为洪水所坏,垂修垂圮,民不能田,嘉靖初悉力修筑,始不为患。崇祯十一年复决
即牙勃罗尼。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亚布力镇。
即今四川宜宾县 (柏溪镇)。清光绪 《叙州府志》 卷 8 宜宾县: 柏树溪在 “治西四十里”。1916年滇军团长刘云峰追败川军于柏树溪。即此。
即今广西横县北青桐圩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横州图: 北有青桐墟。
五代周显德五年(958)置,治所在汉阳军(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),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废为县。元祐元年(1086)复置汉阳军。辖境约当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、蔡甸区及汉川县地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
即伊吾卢。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四堡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:建初二年(77),“复罢屯田伊吾,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”。即此。
在今江西宜丰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瑞州府》:大姑岭“在新昌县北八十里,与八叠山相连。高二百丈,周三十里”。岭下有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