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即邘。商、周封国。金文作噩。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。《史记· 殷本纪》: “以西伯昌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。” 裴骃 《集解》 引徐广曰: “一作邘,音于。野王县有邘城。” 周武王灭殷,封子邘叔于此。

②西周初为唐叔虞都邑,故址在今山西乡宁县南一里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 集解引 《世本》 曰: 唐叔虞 “居鄂”,即此。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 “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,纳诸鄂,晋人谓之鄂侯。”

③西周时楚地,即今湖北鄂州市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 周夷王时,楚熊渠 “伐庸、杨粤,至于鄂。”乃立 “中子红为鄂王”。战国时为楚之封邑。《说苑·善说》: 楚庄辛谓襄成君曰,“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”。鄂,即子皙之封邑。近年发现楚怀王时鄂君启节遗物。秦置鄂县。

④湖北省简称。清康熙三年 (1664) 置湖北省,省会在武昌 (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)。因武昌自隋以后为鄂州治所,故名。


(1)古国名。商代方国。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北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以西伯昌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。”(2)西周楚封国。在今湖北省鄂州市。公元前9世纪初,楚国熊渠封次子红为鄂王于此。战国时为楚鄂君之子晳的封邑。秦置县。(3)在今山西省乡宁县。西周初封唐叔虞于晋,曾移都于此。《世本》:“唐叔虞居鄂。”春秋为晋邑。《左传》隐公六年(前717年):晋大夫嘉父,“逆晋侯于随,纳诸鄂,晋人谓之鄂侯”,即此。一说即唐邑。(4)湖北省的简称。因清代省会武昌为隋以后的鄂州治而得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梅君山

    即梅仙山。在今福建建瓯市南二里。

  • 龙溪水

    ①即今江西奉新县西北龙溪河。《寰宇记》卷106洪州奉新县:龙溪水“在县西二十里。源出药王山,流经县界南合冯水。梁天监于此获四目龟”。②在今四川茂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9茂州:龙溪水,“《图经》云:引

  • 韭河

    即今内蒙古阿巴嘎旗南高格斯台郭勒。《清一统志·阿巴噶部》: 韭河 “在右翼东南四十里。蒙古名郭和苏台,自阿巴哈纳尔流入境,经色几库山,西北入白海子”。

  • 舞鹤台

    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。唐乾封元年(666年),高宗封泰山,又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之碑,名封祀坛曰舞鹤台。

  • 木骨都束国

    故地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之摩加迪沙一带。《明史·外国传七》:“木骨都束, 自小葛兰舟行二十昼夜可至。永乐十四年遣使与不剌哇、麻林诸国奉表朝贡,命郑和赍敕及币偕其使者往报之。后再入贡,复命和偕行,锡王及妃

  • 隔蒲潭镇

    在今湖北云梦县南十八里隔蒲镇。《清一统志· 德安府》: 隔蒲潭镇 “在云梦县南,临涢水”。在湖北省云梦县西部。面积62平方千米。人口6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隔蒲潭,人口5960。春秋时蒲骚地,因涢水相隔

  • 亮寨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锦屏县南亮司。明洪武三年 (1370) 改为八万亮寨长官司。永乐元年 (1403) 复改亮寨长官司,属贵州卫。后属黎平府。清以后废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锦屏县南。属思州安抚

  • 沐川县

    1942年改沐川设治局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即今四川沐川县。以沐川河为名。在四川省南部。属乐山市。面积 1401.29 平方千米。人口25.5万。辖7镇、1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沐溪镇。唐置沐源镇。北宋置沐川

  • 歪染

    即今贵州兴义市东南歪染乡。清罗绕典《黔南职方纪略》 卷2兴义府: “捧鲊营溯红水江而西,直抵黄泥河为界。其间歪染、养马、白云、法岩诸寨,皆系昔日顽苗恃险负隅之处,山高箐深,瘴疠尤甚,实夷脓要隘也。”

  • 嵩螺山

    在今广东五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长乐县: 嵩螺山在 “县南九十里。峰峦连属,起归善、海丰,终于潮州,为一方巨镇。山出石,可煮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