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陂
在今安徽萧县西北。三国魏郑浑主持兴修,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郑浑传》: 魏文帝时,郑浑为沛郡太守,“郡界下湿,患水涝,百姓饥乏。浑于萧、相二县界,兴陂遏,开稻田,郡人皆以为不便。浑曰: ‘地势洿下,宜溉灌,终有鱼稻经久之利,此丰民之本也。’ 遂躬率吏民,兴立功夫,一冬间皆成。比年大收,顷亩岁增,租入倍常,民赖其利,刻石颂之,号曰郑陂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萧县: 郑陂 “在县西北。……今堙”。
在今安徽萧县西北。三国魏郑浑主持兴修,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郑浑传》: 魏文帝时,郑浑为沛郡太守,“郡界下湿,患水涝,百姓饥乏。浑于萧、相二县界,兴陂遏,开稻田,郡人皆以为不便。浑曰: ‘地势洿下,宜溉灌,终有鱼稻经久之利,此丰民之本也。’ 遂躬率吏民,兴立功夫,一冬间皆成。比年大收,顷亩岁增,租入倍常,民赖其利,刻石颂之,号曰郑陂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萧县: 郑陂 “在县西北。……今堙”。
即高是山。今山西浑源县南七里翠屏山。《水经·滱水》: 滱水 “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”。
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陇右节度使。治所在今青海西宁市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永隆元年 (680),“秋七月,吐蕃寇河源,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却之。擢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。常之以河源冲要,欲加兵戍
①一作辛店镇。北宋置,属巨鹿县。在今河北任县东三十七里辛店。金改属任县。②一作辛店。即今山东东营市西辛店镇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 卷2 《舆图志》: 乐安县 (今广饶县) 北有新店镇。③南宋置,属蒲圻县
亦作东武山。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武东乡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1射洪县 “金华山” 条下: “县东七里有武东山,亦高秀,以武水经其西而名。” 唐陈子昂世居于此。
亦作凉封县。南朝梁置,属南巴郡。治所当在今广东电白县境。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为义封县。
即牛首池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辇道牟首。”臣瓒注:“牟首,池名,在上林苑中。”即“牛首池”。
又称龙王洞。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南五十里筐覆山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:石门洞“在东湖县南五十里,接宜都县界。洞穴幽邃,潭深莫测,祷雨辄应”。今潭侧尚有清代学者王柏心所写《游石门洞记》、书法家邓石如所书《列
即今河北青县西南二十八里木门店镇。为西汉参户县治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青县图:西南有木门店。民国《青县志》卷1:木门店在“西南三十里。俗称门店”。
即龟兹国。都延城 (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)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东川水出龟兹东北,赤沙积犁,南流,枝水右出,西南入龟兹城,音屈茨,故延城矣。”
1913年降呼兰府置,属黑龙江省绥兰道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。以呼兰河而得名。《满洲源流考》 卷18: “呼兰,满州语烟洞也。” 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。旧县名。1913年改呼兰府置,治今黑龙江省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