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秀山
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越秀山在 “府治北。一名越王山,耸拔二十余丈。上有越王台故址,尉佗因山筑台,因名。俗呼观音山”。
又称粤秀山,俗称观音山。在广东省广州市区北侧。海拔70米,为白云山余脉。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。1921—1922年,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,曾在山腰的越秀楼工作和从事著述。建国后,辟为越秀公园。有鲍姑井旧址、孙中山读书治事处、五羊石像、镇海楼、绍武君臣冢、虎贲将军王兴墓、四方炮台、海员亭、中山纪念碑等著名史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越秀山在 “府治北。一名越王山,耸拔二十余丈。上有越王台故址,尉佗因山筑台,因名。俗呼观音山”。
又称粤秀山,俗称观音山。在广东省广州市区北侧。海拔70米,为白云山余脉。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。1921—1922年,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,曾在山腰的越秀楼工作和从事著述。建国后,辟为越秀公园。有鲍姑井旧址、孙中山读书治事处、五羊石像、镇海楼、绍武君臣冢、虎贲将军王兴墓、四方炮台、海员亭、中山纪念碑等著名史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陆凉州。治所在今云南陆良县北三十里芳华镇。《元混一方舆胜览》芳华县:“四时皆春,故名。”明永乐初废入陆凉州。古县名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置,治今云南省陆良县北芳华镇
①即崇平县。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永福县东南平州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作“隆平”。②隋开皇十年 (590) 置,属交州。治所在今越南河山平省山西。大业初属交趾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 为隆州治。贞观元年 (
即石头城之别称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“石头山”条引《丹阳记》:“石头城,吴时悉土坞, 义熙初始加砖累甓,因山以为城,因江以为池,地形险固,尤有奇势,亦谓之石首城。”
自今安徽太和县东南,南流至阜阳县东南入颍。《水经·颍水注》:“颍水东南流,左合上吴、百尺二水。”即此。
①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武灵王二十一年(前305)攻中山,“合军曲阳,攻取丹丘、华阳、鸱之塞”。阚骃《十三州志》载:上曲阳有丹丘城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曲阳县“丹丘城”条称:“或曰,丹丘
即紫霞岩。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瑶族乡境内。
即今湖南祁东县东南七十二里河洲镇。旧属祁阳县。清 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 祁阳县东有河洲塘。
①三国吴太平时分南城县置,属临川郡。治所在今黎川县北三里田东湾一带。隋开皇中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)复置,属抚州。七年(624)废入南城县。②东晋末置,属新宁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。南朝宋大
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南罗白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5江州:陇冬水“在罗白县前,流入左江”。
即木峡关。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南。《隋书·突厥传》:开皇二年(582),沙钵略悉众入寇,“纵兵自木硖、石门两道来寇,武威、天水、安定、金城、上郡、弘化、延安六畜咸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