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荆山

荆山

①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满城县: 荆山 “山势险阻,其西南有杨家陀寨,昔人据守处”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二》: “山多产荆树,故名。”

②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四十五里,西接芜湖市东郊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太平州: 荆山 “在芜湖县东十六里。东南麓有大石,高七尺,下有一穴,上有龟纹,传云古有龟穴此而出。又一石相对,传云有古仙鹤,足迹犹存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芜湖县:“有大小二荆山,小荆山在大荆山之东,有岩石之胜。”

③即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河北岸荆山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 “淮出于荆山之左,当涂之右。” 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楚州沛郡己吾县 “有当涂山、荆山”。

④又名荆台山。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四十里。山巅有凤凰石。《水经·潍水注》: “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,荆水注之,水出县南荆山阜。” 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姑幕县有荆台山。

⑤在今山东蓬莱市西半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6蓬莱县 “丹崖山” 条下: “又有荆山,在田横、丹岩二山之间,产荆,山色长紫。一名紫荆山。”

⑥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7阳翟县:荆山,“ 《洛阳记》 云,‘荆山出玉’。齐武帝于此采玉。其下即汉颍川郡地”。

⑦一名覆釜山。在今河南灵宝市西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 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6湖城县: “荆山,在县南。即黄帝铸鼎之处。”

⑧在今湖北南漳县西。漳水所出。古为豫州及荆州界山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荆及衡阳惟荆州。” 又,“荆、河惟豫州”。《左传》: 昭公四年 (前538),晋司马侯曰: “荆山、中南,九州之险也。” 《元和志》卷21南漳县: “荆山,在县西北八十里。三面险绝,惟东南一隅,才通人径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45南漳县:荆山,“ 《韩子》: 卞和得玉于荆山……顶上有池,周回十步,乔松、翠柏列绕其旁,并有石室,相传为卞和宅”。

⑨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3兴国军: 玉洞 “在永兴县荆山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武昌府二》: 荆山 “在兴国州北五十里”。

⑩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南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导岍及岐,至于荆山。” 又 “荆岐既旅”。孔传: “此荆在岐东,非荆州之荆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左冯翊褱德: “ 《禹贡》 北条荆山在南,下有彊梁原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云: “禹铸鼎于荆山,在冯翊怀德之南,今其下荆渠也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1富平县载: “荆山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东。” 疑误。

(11)即台山。在今甘肃灵台县北。《清一统志 ·泾州一》: 台山,“ 《平凉府志》: 台山东西延亘百里,荆花尤茂。一名荆山”。


(1)古山名。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,或说在今富平县西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北条荆山。”相传大禹铸鼎于荆山。(2)今山名。(1)在安徽省怀远县东南部,淮河西岸。与涂山隔河对峙,俗称西山。为花岗岩残丘,海拔258米。产花岗石,荆山石榴著名。古迹有白乳泉、抱璞岩(卞和洞)、荆山古城遗址、启王庙遗址等。《水经注·淮水》:“淮出于荆山之左,当涂之右,奔流二山之间,而扬涛北注也。”(2)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南郊。山形状若馒头,海拔98米。初因满山荆棘而得名。秦改蕴璞山,传战国“和氏璧”即出于此。唐复今名。(3)又称覆釜山。在河南省灵宝市南。海拔 1556 米。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,铸三鼎于荆山之阳。(4)在湖北省西部,武当山东南、汉水西岸。漳水源地。东南谷地宽广,西北巍峨陡峻。主峰聚龙山(1852 米)在保康县中部。富丛林。(5)在湖北省西北部,武当山东南、汉水西岸。古代山上满布荆条(一种灌木),故名。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。西北—东南走向,为断块山。主峰聚龙山(海拔 1851 米),在保康县中部。漳水发源于此。东南谷地宽广,西北巍峨陡峻。林木以松、杉、栎、桦为主,产茶叶和磷矿。有抱玉岩、白云洞、响水洞等名胜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绝景亭

    在今浙江温州市东南积谷山上。《清一统志·温州府》: 绝景亭 “在永嘉县东南积谷山上。宋周行已建,有诗云: 云横绝尘境,峻堞若绳削”。在今浙江省温州市东南积谷山上。宋周行已建,并有诗。

  • 显原陵

    十六国后赵石虎之陵墓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。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》: “始葬季龙,号其陵为显原陵。”

  • 西壕砦

    北宗端拱元年(988)置,属原州。即今甘肃镇原县北四十里西壕村。金属彭阳县。元废。

  • 城口山

   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一里。《清一统志 ·太平厅》: 城口山 “在厅北一百里。有诸葛城遗迹”。清道光 《城口厅志》 卷4: 赤龙山 “山极雄峻,重叠三层,由山麓上第一层,高五里,为城口山,一名鹞子岩”。

  • 苏州关

    辽置,属苏州。在今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南关岭。金王寂《鸭江行部志》:明昌二年(1191)二月,“丙子, 自永康次顺化营,中途望西南两山,巍然浮于海上,访诸野老,云此苏州关也。辽之苏州今改为化成县,关禁

  • 昌原县

    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,属昌州。治所在今山西蒲县西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

  • 大乌墟

    即今广西平南县东南五十里大安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南。清设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枫溪

    即今广东揭东县东枫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潮州府揭阳县: 枫溪 “在县东北四十里大脊岭下。源出海阳县,即三利水派流也。东南流,二百里为枫溪口,亦曰枫口径,汇诸溪水注于海”。

  • 黑谷山

    ①在今甘肃天水市西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69天水军: 黑谷山 “大山乔林,连跨数县。有黑谷关。绍兴初,郡守陈俊置,以防秦巩来路,最为冲要”。②在今甘肃西和县南百里,接成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西和县:

  • 百花潭

    在今四川成都市西郊杜甫草堂一带。《寰宇记》卷72华阳县:“杜甫宅在西郭外,地属犀浦县,接浣花溪,地名百花潭。”《方舆胜览》卷51成都府:“浣花溪在城西五里。一名百花潭。按吴中复《冀国夫人任氏碑记》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