芜湖道
1914年6月由徽宁池太广道改置,属安徽省。治芜湖县(今安徽芜湖市)。辖境约当今安徽长江以东地区及江西婺源县地。1928年废。
1914年6月以清末徽宁池太广道区域置,治芜湖县(今安徽芜湖市)。属安徽省。辖芜湖、繁昌、当涂、广德、郎溪、歙县、黟县、休宁、婺源、祁门、绩溪、宣城、南陵、泾县、太平、旌德、宁国、贵池、铜陵、石埭、东流、秋浦、青阳等县。辖区约当今安徽省长江以东地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地。1927年废。
1914年6月由徽宁池太广道改置,属安徽省。治芜湖县(今安徽芜湖市)。辖境约当今安徽长江以东地区及江西婺源县地。1928年废。
1914年6月以清末徽宁池太广道区域置,治芜湖县(今安徽芜湖市)。属安徽省。辖芜湖、繁昌、当涂、广德、郎溪、歙县、黟县、休宁、婺源、祁门、绩溪、宣城、南陵、泾县、太平、旌德、宁国、贵池、铜陵、石埭、东流、秋浦、青阳等县。辖区约当今安徽省长江以东地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地。1927年废。
即今江西乐平市东九十里洺口乡。唐为乐平县治。
即今山东陵县北边临镇。北接河北吴桥县境。清属德州,有州判驻此。民国置县佐。在山东省陵县西北部。面积73.1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边临镇,人口 1860。相传,原村名桃庄,以盛产桃而得名。
①在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一》:弟兄山“在岫岩厅西北九十里,南接青山口”。②在今辽宁凤城市北弟兄山镇附近。清咸丰《岫岩志略》卷4:弟兄山在“城北一百四十里”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
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南三十五里。《春秋》: 庄公十年 (前684),“公败宋师于乘丘”。《战国策·魏策》: 张仪谓魏王曰: “齐遂伐赵,取乘丘。” 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兖州市西北
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台湾府》: 傀儡山 “在凤山县东南六十里。土番所居,呼为加唠。《通志》: 在县治东。冲霄耸起,常带云雾。舟行至澎湖,天气晴霁,即见此山。重冈复岫,皆人迹所不到,总呼为
即今河南安阳县东五十六里吕村镇。清嘉庆《安阳县志》东乡图:有“吕村集”。
亦名新阳江。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苏州府昆山县: 新洋江 “自城东四里运河分流,南接娄江”。南宋隆兴三年 (1165)开新洋江后,屡经修浚。其水南承吴淞江,北通娄江。每当松江中断
东汉建安时公孙康析乐浪郡南部置,属幽州。治所在带方县 (今朝鲜黄海北道凤山土城内)。以带水得名。辖境相当今朝鲜黄海南北道、京畿道及江原道北部地。西晋建兴元年 (313) 侨治棘城 (今辽宁义县西南)。
即平州县。川为州之讹。治所在今四川平昌县。
即今山西应县东南约三十里大石口村。宋代为应州东南往代州繁峙要道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北宋雍熙三年(986),潘美攻下契丹寰、朔、云、应等州,与杨业以兵护四州民内徙,契丹复陷寰州,杨业欲“领兵出大石路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