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落所
明嘉靖二年 (1523) 置,属大同后卫。即今山西大同县 (西坪镇) 北聚乐堡乡。后废。
明嘉靖二年 (1523) 置,属大同后卫。即今山西大同县 (西坪镇) 北聚乐堡乡。后废。
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集集镇。清设集集汛,有外委驻守。乾隆五十一年 (1786),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大理栈兵败,携家走集集埔。1946年设集集镇。据刘枝万等纂 《南投县志稿》 说: “所谓 ‘集集’ 者,
唐武德二年 (619) 改信安县置,属义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武隆县东南。五年 (622) 属晋州。贞观四年 (630) 自故城移治今江口场 (旧名信宁场),十一年 (634) 属黔州。北宋嘉祐八年 (10
又作保马水关。明置,属保德州。在今山西河曲县南。有得马水巡司驻此。后废。
在今陕西神木县西北百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九年 (721),“先是,叛胡潜与党项通谋,攻银城、连谷,据其仓庾。张说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,大破之。追至骆驼堰”。即此。在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北。唐开元九年
在台湾与福建二省之间。自东北到西南长约300公里,宽约200公里,最狭处仅130公里。水深大部不足100米,东南部深达200米以下;最大海深度1680米, 最浅处仅40米。当东海、南海航运要冲。明代航
元置,为水站。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蕨溪镇北宣化坝。《永乐大典》 卷1942站赤: 叙州等处蛮夷宣抚司所辖水站有宣化站。
在今山西盂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盂县“牧马水”条下:“龙化河在县北四十五里,一名兴龙泉。北流至榆枣关口,入于滹沱。”
即铜官山。今安徽铜陵市南铜官山矿区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南陵县:“利国山有铜、有铁。”《元和志》卷28南陵县:利国山“在县西一百一十里,出铜,供梅根监”。古山名。又称铜官山。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。旧产铜
即今西藏生达县北加隆。藏语意为汉人住地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4:“打箭炉由霍耳德尔格草地至察木多”,途经“峡隆塔”。
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5岐山县: 金牙关 “在县西南百里,亦南山隘道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