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公山
一名罗翁山。即今湖南黔阳县东南八面山。《水经注》 作龙桥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1沅州:罗公山 “昔有隐者姓罗居此山,有道术,民祈请辄验。今谓之罗公王,即此神也。绝顶有池,广数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黔阳县: 罗公山 “宋熙宁间,土豪舒光起寨于此,为瑶人所破”。
一名罗翁山。即今湖南黔阳县东南八面山。《水经注》 作龙桥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1沅州:罗公山 “昔有隐者姓罗居此山,有道术,民祈请辄验。今谓之罗公王,即此神也。绝顶有池,广数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黔阳县: 罗公山 “宋熙宁间,土豪舒光起寨于此,为瑶人所破”。
唐建,在今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境。《新唐书·南诏传》: 贞元十五年 (799),吐蕃以 “一军自诺济城攻巂州”。又同书 《韦皋传》 载: 贞元十七年 (801),韦皋使巂州将“陈孝阳率蛮苴那时等道西泸攻
即今江西宜春市北三阳镇。明嘉靖《袁州府志》卷2:宜春县有三阳铺,“三阳桥,县北四十里”。
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煎茶镇。清同治《仁寿县志》 卷1: 东北顺河乡二甲有煎茶溪场。
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六十四里安棚乡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4:咸丰八年(1860)七月,“窜唐县之安棚、栗园”。集镇名。在河南省桐柏县西北部。安棚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2100。原名安家棚,后简称安棚。
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旗前旗东北之黄旗海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雁门郡强阴县: “诸闻泽在东北。”
即今山西乡宁县东鄂河。源于山西乡宁县东北,西流至乡宁与吉县交界处入黄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乡宁县: 鄂水 “出县东北五十里之宋家沟,引为四渠溉田,西流入于黄河”。
即今福建柘荣县。元末有袁天禄兄弟占据,称泰安社,元授以江西行省参政。明初纳款。正统六年 (1441) 置柘洋巡司,属霞浦县。1938年设柘洋特种区。
即秋丘冶。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利国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5徐州:利国监“本徐州之狄邱冶务烹铁之所。至皇朝升为利国监以董其事”。
又作佘泰。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之大佘太镇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析萨拉齐厅西境置五原厅,初设治于此,次年改设于兴盛旺。1926年于此置大佘太设治局, 1933年改名安北设治局,1942年改设安
即今山西灵石县南仁义乡。《宋史·杨廷璋传》:五代周世宗时,“率兵入太原境,拔仁义、高壁等砦”,即此。即今山西省灵石县南仁义镇。相传刘武周所筑,山崖壁立,四面堑削,地势险要。《宋史·杨廷璋传》:周世宗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