缘陵
即营陵。春秋杞国都。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。《春秋》: 僖公十四年 (前646),“诸侯城缘陵”。杜注: “缘陵,杞邑。辟淮夷,迁都于缘陵。” 西汉置营陵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北海郡营陵注: 薛瓒曰,“营陵,春秋谓之缘陵”。
古邑名。春秋杞邑,后杞国徙都于此。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。《春秋》僖公十四年(前646年):辟淮夷,“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”,即此。
即营陵。春秋杞国都。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。《春秋》: 僖公十四年 (前646),“诸侯城缘陵”。杜注: “缘陵,杞邑。辟淮夷,迁都于缘陵。” 西汉置营陵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北海郡营陵注: 薛瓒曰,“营陵,春秋谓之缘陵”。
古邑名。春秋杞邑,后杞国徙都于此。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。《春秋》僖公十四年(前646年):辟淮夷,“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”,即此。
在今湖北黄陂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:长轩岭“在黄陂县北五十五里。其南五里有短轩岭”。长轩岭镇即以此为名。
即今江西德兴县东北海口镇。地近婺源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徽州府婺源县: 海口隘 “在县南九十里,接德兴县界。往来要口也”。
亦作河北三镇。唐天宝末安史之乱后,黄河以北魏博、成德、卢龙三个藩镇之合称。广德元年 (763) 平定史朝义,将三镇授安史降将。三镇辖境基本状况是: 魏博镇辖魏、博、贝、丘、澶、相六州,治所在魏州 (今
又名駞涧、驰涧。即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三十六里戴沟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: 驼涧 “涧水出駞山,因名”。《梁书·陈庆之传》: 大通元年 (527),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援救涡阳,“前军至驼
即今蒙古国西南之翁金河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鸊鹈泉北经公主城、眉间城、怛罗思山、赤崖、盐泊、浑义河、炉斤山、木烛岭,千五百里亦至回鹘衙帐。”
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。治所在蒙舍城(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三十四里图城遗址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部地。宋大理改开南县。南诏置,治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
元置,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南百节镇。
明洪武六年(1373)置,属湖广都司。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。嘉靖十八年(1539)改属兴都留守司。后废。
又名鼓楼隘。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南康县:古楼隘“在县西北六十里,亦曰古楼堡。正德中,桶冈左溪贼出茶坪垇,由上犹入古楼堡,竟薄城下,即此”。
即今台湾省台东县。清康熙间高拱乾《台湾府志》 卷2: 卑南觅社 “此社高山重叠,难以站数”。连横 《台湾通史·建国纪》: 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(即清康熙二十二年,1683),“淡水通事李沧请采金裕饷,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