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 (緜) 上县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沁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沁源县北六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13沁州: “以县西界有绵上地,因以为名。” 大业二年(606) 属西河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属沁州。北宋属威胜军,庆历六年 (1046) 徙治大觉寺地 (今沁源县北五十五里棉上村)。金天会元年 (1128) 属沁州。蒙古至元三年 (1266) 废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沁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沁源县北六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13沁州: “以县西界有绵上地,因以为名。” 大业二年(606) 属西河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属沁州。北宋属威胜军,庆历六年 (1046) 徙治大觉寺地 (今沁源县北五十五里棉上村)。金天会元年 (1128) 属沁州。蒙古至元三年 (1266) 废。
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南。《明史·白圭传》:成化初,镇压刘通义军,“通乃退保大市,与苗龙合”。
明正统五年(1440)升瓦甸长官司置,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治所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北七十六里永安街。嘉靖元年(1522)属永昌军民府。清废。明正统五年(1440年)升瓦甸长官司置,治今云南省腾冲县东北瓦甸
在今河南范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4范县: 卧牛山 “在旧县西北三里”。即“九里山(2)”。
西汉置,属清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北。东汉属清河国。西晋太康中改为武城县。《元和志》卷16东武城县:“自后魏以来,山东贵族清河诸崔,即此邑人,为天下甲族。”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南。属
①明嘉靖三十年(1551)置,属宁夏卫。治所在平虏城(今宁夏平罗县)。清初改为平罗所,雍正二年(1724)改为平罗县。②即平远千户所。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南豫旺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固原州:“东北有平虏守
在今安徽天长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天长县:平原桥“在县西九十里,西北通盱眙,东南通六合,为往来之要地”。
即今河北武安市西南徘徊镇。明嘉靖 《武安县志》 卷2有徘徊镇。在河北省武安市西南部、南洺河北岸。面积104平方千米。人口2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徘徊,人口2570。洺河水经此,盘旋而东,故名徘徊。195
唐安西都护府属城。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岸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引贾耽《四夷路程》:“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。”
北宋置,属盱眙县。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三十里龟山下。
即今山西闻喜县西南柏林乡。1943—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置稷麓县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