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米仓山

米仓山

一名仙台山,又名玉女山。在今四川北部与陕西边界上,西接摩天岭,东连大巴山。东西走向,海拔1500—2200米,为汉水与嘉陵江分水岭。南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63绍兴三年二月载:“巴之北境即米仓山,下视兴元,出兵之孔道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83兴元府:仙台山,“《晏公类要》:一名玉女山。在南廉水县。道家生经云,此山仙人玉女所居之地,一名米仓山,与大巴山相连,有韩信庙及戴贤岭,云萧何追韩信至此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汉中府一》:米仓山,“《府志》:米仓山在(南郑)县西南一百四十里”。


(1)在四川、陕西两省之间。呈东西走向。海拔 1500~2200 米,北坡平缓,南坡陡降至四川盆地,形成许多险峻的隘谷。最高峰光雾山,海拔 2507.6 米,与其东北的小光雾山(海拔 2331.7 米)、西南的方雾山(海拔 2189.1 米)、西面的光头山(海拔 2278 米)同为米仓山主体。西段石灰岩广布,多孤峰、溶沟、石芽、溶洞;东段多花岗岩构成的浑圆形山体。是汉水和嘉陵江分水岭。山区河谷深切,多峡谷陡崖。古米仓道经此,今襄渝铁路从东麓经过。(2)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东北。为秦岭山脉向西伸延的支脉,白龙江水系与西汉水水系分水岭。主峰海拔 2000 米。为武都通往天水、陕南、关中一带必经要道。山形似米尖,故称米尖山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南宋名将吴璘、吴镇曾在此筑米尖城,并建军仓广积粮。后人改称今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柴壁

    即今山西襄汾县南十五里柴庄村。《魏书·长孙肥传》: 东晋元兴元年 (402),长孙肥击后秦姚平,“平退保柴壁,太祖进攻屠之”。即此。即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、汾河东岸柴庄。东晋元兴元年(402年),北魏长

  • 康家堡

    在今山西汾阳县东二十里康宁堡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汾州府: “康家堡在府东二十里,临汾水上,有康家堡渡,路通平遥县。”

  • 白雾团

    亦名白雾隘。在今湖南溆浦县北六十里。宋置驿。元废。《宋史·蛮夷一》:天禧二年(1018),“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率兵入白雾团”。即此。又称白雾隘。宋置驿,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北。元废。《宋史·蛮夷传》:天禧

  • 要水

   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密云县: 要水 “在县东北,亦曰清水,源出古北口外,自大、小黄崖口流入境,至县西北又东入于潮河。汉要阳县以此名”。

  • 龙峒

    又称白龙洞。在今广西桂林市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周广顺元年(951),楚王(马)希广、希萼兄弟争国,南汉谋取静江地,“希广遣指挥使彭彦晖将兵屯龙峒以备之”。胡三省注:“桂州溪南有白龙洞,在平地半山上。

  • 东平府

    ①唐渤海置,治所在伊州(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临湖村)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穆棱河中下游、兴凯湖及俄罗斯诺沃卡恰林斯克一带。辽废。②北宋宣和元年(1119)改郓州置,属京东西路。治所在须城县(今山东东平县

  • 北谯郡

    ①北魏永平元年(508)置,属扬州。治所在安阳县(今安徽寿县东南)。隋开皇初废。②南朝梁置,属南谯州。治所在北谯县(今安徽全椒县西北二十里)。东魏改为临滁郡。北周复为北谯郡。隋初废。③南朝梁置,属安州

  • 鹗岭

   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乐清县: 鹗岭 “在县东。嘉靖八年,倭寇乐清、登鹗岭,因徙白沙巡司戍于此”。

  • 北青州

    东晋改青州置,治所在东阳城(今山东青州市)。因侨置青州于广陵(今江苏扬州市西北),故称北青州。后复为青州。

  • 黄坵埠镇

    即今江西余干县东南黄金埠镇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二》: 黄坵镇 “在余干县东南五十里。元置巡司,明初废。隆庆中移康山巡司驻此。今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