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乾宁四年 (897)改感义军节度使置,治所在凤州 (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)。前蜀移治利州 (今四川广元市)。辖区相当今四川广元、旺苍及陕西略阳、宁强等市县地。北宋初废。②五代方镇名
即今四川绵竹县南清道镇。清道光 《绵竹县志》 卷12: 清道场在 “城南十五里,系石桥滩故址,道光二年监生徐名英倡首开设”。
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南五十里石桌乡石篆山上。为儒、释、道三教摩崖造像群。始刻于北宋元祐二年(1087)。主要集中在子母殿、千佛崖两处。子母殿有九龛,佛教造像有毗卢佛、文殊、普贤等,儒家造像有孔子,道教造像
北周建德中置,为叠州治。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二十四里白龙江北岸良种场古城遗址。隋大业三年 (607) 废叠州,县属洮州。唐初废。古县名。北周置,治今甘肃省迭部县东南。为叠州治。隋属临洮郡。唐废。
在今湖北竹溪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21上庸县:长罗山“在县北四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山县“上庸山”条下:长萝山“以山势延蔓,如垂萝然”。
北周筑,在今湖北汉川县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川县 “和公城” 条下: “县南五里有梁褒城,后周宣政中所筑也,土人梁褒主之,因名。”
①即丹阳县。今江苏丹阳市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作“丹杨”。②即丹阳县。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五十里丹杨镇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 作丹杨郡、丹杨县。并云:“丹杨山多赤柳,在西也。”《宋书·州郡志》 亦作“丹杨令,
即今河南南阳市西南四十六里青华镇。清光绪 《南阳县志》 卷3: 县南有青华镇。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南部。面积91平方千米,人口6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青华,人口 3630。元代由大清洼村和小华庄合并而
在今江苏六合县东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0江宁府六合县: 郭墅,“宋嘉熙中,土人立寨拒守于此”。
亦作勿斯离、木发里、麻呵斯离。即今伊拉克北部摩苏尔。《元史·地理志·西北地附录》 有“毛夕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