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山
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莱芜县: “矿山在县西北五里。尝出铁矿。”
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莱芜县: “矿山在县西北五里。尝出铁矿。”
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置,治所在叠川县(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二十四里良种场古城址)。《元和志》 卷39叠州: “盖取山川重叠为义。” 辖境相当今白龙江上游地区。隋大业元年 (605) 废。唐武德三年
西汉宣帝时凿,在今新疆罗布泊以东。《汉书·西域传下》: “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,遣使者案行表,穿卑鞮侯井以西,欲通渠转谷,积居庐仓以讨之。”
①又作熊溪。东汉、六朝武陵郡境内五溪之一。即今湖南沅江上游支流渠河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2靖州: 雄溪,“ 《皇朝郡县志》 云,雄江即渠河。潭江、沅江及沅州江等,会众水入于此江。九溪之中昔所谓雄溪江也”
又名梁门。战国赵地。在今河北徐水县西易水之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孝成王十九年(247),“以龙兑、汾门、临乐与燕”。又《水经·易水注》:易水“南径武遂县南,新城县北,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。津北对长城门,
即今云南罗平县东南大水井乡。清有外委把总驻防。集镇名。(1)在云南省罗平县南部。大水井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100。明在村中打有一口大井,遂名。产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籽、烤烟、生姜等。黄八公路经此。(2
亦作告平城。在今陕西华阴市西三十里敷水之西。《晋书·刘沈传》: “ (河间王) 颙时顿于郑县之高平亭。” 即此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敷西县有“高平城”。在今陕西省华县东。北魏时属敷西县。
在今浙江海宁市西南岩门山。南宋设盐场于此。
即今广西田东县南作登瑶族乡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奉议州图:东南有作登墟巡司。
①即今广西临桂县西南两江镇。明设两江口巡司。清改设两江堡,有把总驻防。②即今广西荔浦县北双江镇。清有把总驻守。
明置,在今吉林敦化市西南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9: 开原东陆路有 “费儿忽” 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