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钟山

石钟山

①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。《寰宇记》卷111引《辩石钟山记》称:“《水经》云,彭蠡之口有石钟山。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”《清一统志·九江府一》 谓湖口县有二钟山,“一在县治南曰上钟山,一在县治北曰下钟山。各距县一里,皆高五六十丈,周十里许,其势相向”。曾国藩《求阙斋读书录》曰:“上钟岩与下钟岩,下皆有洞,深不可穷,形如覆钟,乃知钟山以形言,非以声言。”清咸丰五年(1855)太平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此。

②在今四川巫溪县东北十五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1大宁监:石钟山“山有巨石如钟,下有三足,烟火之迹宛然。父老谓尔朱仙丹炉云”。


在江西省湖口县(双钟镇)。雄峙长江之滨,鄱阳湖口。城南北两端各有一山,倚南临湖为上石钟山,靠北濒江称下石钟山,其势相向,合称双钟。因“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”得名(《太平寰宇记》引《水经注》)。均由石灰岩构成。上石钟山石林耸立,有瑞云洞、观音岩等诸胜。下石钟山海拔70米左右,峭壁悬崖,林木繁茂。雄奇秀丽的景色,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,陶渊明、谢灵运、颜真卿、白居易、苏轼、苏辙、黄山谷、陆游、文天祥、王阳明、罗洪先、翁方纲等慕名而至,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记。唐李渤的《辨石钟山记》和宋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更是千古佳作。山控扼江湖,居高临下,形势险要,向有“江湖锁钥”之称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会战于此。大败湘军,取得了著名的“湖口大捷”,迫使曾国藩走投无路,欲跳水自杀。唐宋以来山上即有楼台建筑,今存古建筑皆清咸丰晚年所建。为旅游胜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荻冈镇

    即今浙江湖州市东南荻港村。清同治 《湖州府志》 卷22: 荻冈镇 “在 (湖州) 府城南二十七里。一作荻港。统上、下堡。袤五里、广二里。宋、元时市聚上堡,明嘉靖间倭寇肆焚,居民北徙就下堡”。

  • 定城郡

    南朝梁置,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境。隋开皇初废。南朝梁置,治今河南省潢川县西。辖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,北齐废。

  • 巴延珠尔克卡伦

    即巴彦鲁克卡伦。在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北额尔古纳河东岸。《朔方备乘》卷10《北徼喀伦考》作“巴延珠尔克”。

  • 旧城镇

    ①即今河北黄骅市西南三十里旧城乡。隋至元为盐山县治。②即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。西汉至元高阳县治此。明万历《保定府志》卷2高阳县图:东有旧高阳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高阳县图:东有旧城。(1)

  • 湔县

    三国蜀汉置,属蜀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市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: 建兴十四年 (236),“夏四月,后主至湔,登观坂,看汶江之流,旬日返还成都”。裴松之注: “湔,县名也,属蜀郡。” 后废。

  • 波州大池

    即今云南祥云县东南青海。唐代称波州大池。唐樊绰 《蛮书》 卷6: “大池绕山,长二十余里,波州废地在池东南隅。”

  • 赵郡

    ①东汉建安十七年 (212) 改赵国置,治所在邯郸县 (今河北邯郸市)。三国魏太和六年 (232)改为赵国,移治房子县 (今高邑县西南)。西晋末复为赵郡。辖境相当今河北赵县、元氏、高邑、内丘、临城、柏

  • 上洞江

    在今福建福州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:“上洞江在马头江北岸,南岸又有下洞江。”

  • 嘉荫河

    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南。源出鹤岗市北小兴安岭,东北流至嘉荫县东南入黑龙江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佛山府: “南有嘉荫河。” 嘉荫县取名于此。

  • 郎布池

    即今西藏改则县西南昂拉仁错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载: 郎布池 “近查布也萨噶池之北,池广二百二十余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