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钟山

石钟山

①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。《寰宇记》卷111引《辩石钟山记》称:“《水经》云,彭蠡之口有石钟山。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”《清一统志·九江府一》 谓湖口县有二钟山,“一在县治南曰上钟山,一在县治北曰下钟山。各距县一里,皆高五六十丈,周十里许,其势相向”。曾国藩《求阙斋读书录》曰:“上钟岩与下钟岩,下皆有洞,深不可穷,形如覆钟,乃知钟山以形言,非以声言。”清咸丰五年(1855)太平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此。

②在今四川巫溪县东北十五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1大宁监:石钟山“山有巨石如钟,下有三足,烟火之迹宛然。父老谓尔朱仙丹炉云”。


在江西省湖口县(双钟镇)。雄峙长江之滨,鄱阳湖口。城南北两端各有一山,倚南临湖为上石钟山,靠北濒江称下石钟山,其势相向,合称双钟。因“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”得名(《太平寰宇记》引《水经注》)。均由石灰岩构成。上石钟山石林耸立,有瑞云洞、观音岩等诸胜。下石钟山海拔70米左右,峭壁悬崖,林木繁茂。雄奇秀丽的景色,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,陶渊明、谢灵运、颜真卿、白居易、苏轼、苏辙、黄山谷、陆游、文天祥、王阳明、罗洪先、翁方纲等慕名而至,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记。唐李渤的《辨石钟山记》和宋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更是千古佳作。山控扼江湖,居高临下,形势险要,向有“江湖锁钥”之称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会战于此。大败湘军,取得了著名的“湖口大捷”,迫使曾国藩走投无路,欲跳水自杀。唐宋以来山上即有楼台建筑,今存古建筑皆清咸丰晚年所建。为旅游胜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素馨斜

    又名内人斜、花田。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珠江西南岸花池,与河南街隔江相对。清屈大均 《广东新语》 卷19: 素馨斜 “在广州市城西十里三角市。南汉葬美人之所也。有美人喜簪素馨,死后遂多种素馨于冢上,故曰素

  • 怀远砦

    ①北宋庆历三年(1043)改怀远城置,属德顺军。在今宁夏西吉县东偏城附近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德顺军:怀远砦“东至镇戎砦六十里,西至得胜寨三十里,南至张义堡四十里,北至镇羌砦二十七里”。金以后废。②北宋

  • 诺睑川

    在今四川米易县境。唐樊绰 《云南志》 卷7: “诺睑川有锡山,出锡。”

  • 方城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广阳国。治所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。东汉属涿郡。三国魏属范阳郡。晋属范阳国。北魏属范阳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废。②北魏太和二十二年(498)置,属襄城郡。治所即今河南方城县。《

  • 上勒凹贡按寨

   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。清雍正二年(1724)置上勒凹贡按寨土千户。

  • 团亭湖

    亦名团湖、独山湖。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南白兔湖、菜子湖一带。《寰宇记》卷125桐城县:“团亭湖与白石湖相连。在县南六十里……湖中出两小山,亭亭峻险, 白石皎焉。二水相连,遂为团亭、白石之号。”《清一统志·

  • 断道

    春秋晋地。即断梁城。故址在今山西沁县东南四十里虒亭岭村。《春秋》: 宣公十七年 (前592),“公会晋侯、卫侯、曹伯、邾子,同盟于断道”。或以为断道当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。古邑名。即“卷楚”。春秋晋邑。

  • 建宁路

    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建宁府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建安、瓯宁二县 (今福建建瓯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瓯市以上的建溪流域及寿宁、周宁等县地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复为建宁府。元至元十六年(12

  • 伊尔该图山

    即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东北楚—伊犁山。《清一统志·伊犁》:伊尔该图山“在伊犁西北,阿圭山西北五百五十里。山脉自墨尔根西里山西行,近傍伊犁河西、南二面,连山相次,屈折至此”。

  • 张芝山镇

    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西南三十八里张芝山镇。清光绪《通州直隶州志》卷1:东南“三十五里曰张芝山镇”。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、通吕运河两岸。面积30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芝山,人口 6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