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牛山
在今湖南平江县东百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平江县:石牛山,“山多岑石,其状类牛。又有大寨石,大者可容万人,小者容千人。井泉饶给,可以避寇”。
在福建省德化县东部、大樟溪上游以东。属戴云山。海拔 1782 米,为戴云山次高峰。火山锥典型、完整。山上岩石奇妙,洞群密布(大小多达百余处),并有古代摩崖石刻。山麓有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(1640年)的石壶寺。
在今湖南平江县东百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平江县:石牛山,“山多岑石,其状类牛。又有大寨石,大者可容万人,小者容千人。井泉饶给,可以避寇”。
在福建省德化县东部、大樟溪上游以东。属戴云山。海拔 1782 米,为戴云山次高峰。火山锥典型、完整。山上岩石奇妙,洞群密布(大小多达百余处),并有古代摩崖石刻。山麓有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(1640年)的石壶寺。
①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五里。宋 《景定严州续志》 卷5建德县: 高峰山 “去县 (治今梅城镇) 东五里许,仁安山之支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建德县: 高峰山 “有双峰峭壁,新安江绕其西南”。②在今湖
在今西藏拉孜县西北查邬竹卡。藏语“查邬” 意为刺树沟,“竹卡” 意为渡口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称: “拉侧渡,在章拉侧城西南。” 是拉孜至昂仁、阿里过雅鲁藏布江的渡口。
即佛出浑。在今吉林珲春市。
在今广东五华县北大坝镇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 卷90: 长乐县有河口墟。旧市名。1950年以河口对汛督办区置,治今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。1955年撤销,改设河口县。
在今四川梁平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9梁山军: 书院峡 “距军东五十里,在峡石市之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梁山县: 峡石市 “在县东五十里。其北有书院峡,市因以名”。
1914年由赣北道改置,属江西省。治九江县 (今江西九江市)。辖境约当今江西铜鼓、奉新、安义、永修、星子、都昌、余干、万年、乐平、德兴以北地区 (婺源除外)。1928年废。1914年6月由赣北道改名,
在今山西吉县西北四十二里龙王辿村。清同治六年(1867),张宗禹率西捻军自陕西宜川壶口渡黄河,攻占龙王辿。在今山西省吉县西北。清同治六年(1867年)张宗禹率西捻军自陕西宜川壶口渡黄河,攻占其地。
亦作金帐汗国。蒙古四大汗国之一。太祖成吉思汗十八年 (1223) 封长子术赤于钦察等部旧地,领有咸海及里海以北地。太宗窝阔台七年(1235) 术赤次子拔都又远征,扩大辖地至今多脑河下游。太宗后二年 (
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41灵石县: “静岩山在县东北二十里,即太岳。下有五龙泉,即文公封子推绵上之田是此。”
本瑕丘县。北宋大观四年 (1110) 为避孔丘讳,改为瑕县。为兖州治。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。旋改嵫阳县。古县名。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为避孔丘讳以瑕丘县改置,治今山东省兖州市。为兖州治。旋改为嵫阳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