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合山
亦名瓦河山。在今西藏类乌齐县南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3:瓦合大山“在类乌齐西南。山大而峻,路险难行,四山相接,绵亘一百六十里,四时积雪”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云南官兵三百余名,至此山下扎营,一夜风雪,人马僵仆,尽陷窖中。
亦名瓦河山。在今西藏类乌齐县南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3:瓦合大山“在类乌齐西南。山大而峻,路险难行,四山相接,绵亘一百六十里,四时积雪”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云南官兵三百余名,至此山下扎营,一夜风雪,人马僵仆,尽陷窖中。
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大旺安抚司:达车溪在“司东一里。其相近者又有芭蕉溪”。
东汉建安十五年 (210) 孙权分豫章郡置,治所在鄱阳县 (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古县渡镇)。三国吴赤乌八年 (245) 移治吴芮故城(今波阳县)。辖境当今江西鄱阳湖东岸、进贤县以东及信江、乐安江流域 (婺
一作邧。商代国名。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密人不恭,敢距大邦,侵阮徂共。”即其国。为周文王所灭。古国名。商末周初诸侯国。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。曾因犯周,而被文王所伐。《诗经·大雅·
清乾隆三十六年 (1771)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由伏尔加河流域回到祖国后设置,属乌讷恩素珠克图盟。驻牧地在今新疆和静县北。
即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东南山头镇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《舆图志》:博山县东南有山头集。民国《续修博山县志》卷2《乡镇》作山头镇。(1)在安徽省泗县东北部。面积122平方千米。人口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地山
在今河北霸州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二》:中亭河“在霸州南。一名新挑河。又名栲栳圈河。旧有古河,上自莲花台,下达台山,绵亘数十里,岁久淤塞。明嘉靖二十四年,副使陆坤循故道修浚,后复淤。本朝康熙三十八年
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。南燕时戍守要地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义熙二年(406)南燕西中郎将封融奔魏,“封融与群盗袭石塞城,杀镇西大将军余郁,国中振恐”。即此。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义
北魏置,属清水郡。治所即今甘肃天水市东伯阳乡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苗谷水“南出刑马山,……东径伯阳城南,谓之伯阳川。盖李耳西入,往径所由,故山原畎谷,往往播其名焉”。隋开皇中改为秦岭县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
口村 即今安徽歙县西北富资河东岸丰口。清乾隆《歙县志》卷1 《都鄙》有丰口村。
一作蔡玉窑。即今陕西柞水县东南窑镇乡。清光绪 《陕西全省舆地图》 孝义厅: 蔡御窑街“在厅 (今柞水县) 东三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