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琅 (瑯) 邪山

琅 (瑯) 邪山

又作琅琊山、瑯琊山。即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琅邪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28滁州清流县:琅邪山 “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,因名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滁州: 琅邪山在 “州南十里。晋伐吴,命琅邪王伷出涂中时尝驻此,因名。山谷深七、八里,下有琅邪溪”。北宋欧阳修有记。最高峰海拔317米。山中有唐建琅邪寺,宋建醉翁亭,及唐宋以来摩岩、碑刻数百处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陬山

    在今江苏灌云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 ·海州》:陬山 “有东、西二山,俱在州东南百里。一在海隅,一在海中,东西对峙”。今东陬山滨海,其西有西陬山,已在陆地之中。

  • 淠水县

    隋开皇初改新蔡县置,属庐州。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。以淠水为名。大业初属庐江郡。唐初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初改新蔡县置,治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。属庐江郡。唐初废。

  • 黄松甸

    亦名黄花松甸子。即今吉林蛟河市东南黄松甸镇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5敦化县《屯镇》:西北 “一百三十里黄花松甸子屯”。吉林至敦化铁路经此,并设黄松甸站。

  • 独树头

    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独树头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 《舆图志》: 兰山县 (今临沂市) 东北有独树头。

  • 白屿

    在今福建晋江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晋江县“洋屿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岱屿相连者为白屿,耸出江中,为洛阳、圣姑、北镇、石湖诸港湍流分汇之处,而左右多沉沙,迁徙不常,屡为商舶患。”

  • 济宁州

    明洪武十八年 (1385) 改济宁府为州,属兖州府。治所即今山东济宁市。辖境包括今山东济宁、嘉祥、巨野、郓城等市县。清雍正二年 (1724)升为直隶州。1913年改济宁县。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降

  • 平疴镇

    北宋置,属历阳县。即今安徽和县北香泉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和州:“香淋泉在州北三十五里。其水温,相传梁昭明尝浴此,因名太子汤。亦曰平疴泉。宋治平中,名其地曰平疴镇。”

  • 蛤蠦山

    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南峆㠠山。 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1作 “峆㠠山”。 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 蛤蠦山,“ 《县志》: 巅多灵水,随石窦迸出。又多蛎房,海水结聚而成。上有蛤蠦寺

  • 大凌河城

    明置,属广宁中左千户所。治所即今辽宁凌海市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广宁左屯卫“松山堡”条下:大凌河堡“在卫东四十里。以近大凌河而名。宣德三年亦置中左千户所于此”。后金天聪五年(1631)清太宗皇太极屡统兵

  • 打回

    即淡邈。今缅甸南部之土瓦。见《明史·外国列传七》 “剌泥”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