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卫
唐方镇名。上元二年 (761) 置,治所在滑州 (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)。领滑、卫 (今河南卫辉市)、相 (今河南安阳市)、魏 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)、贝 (今河北清河县西北)、博 (今山东聊城市东北) 等六州。广德元年 (763) 改为滑亳节度使。
唐方镇名。上元二年(761年)置,治滑州(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)。广德元年(763年)改名滑亳节度使。
唐方镇名。上元二年 (761) 置,治所在滑州 (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)。领滑、卫 (今河南卫辉市)、相 (今河南安阳市)、魏 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)、贝 (今河北清河县西北)、博 (今山东聊城市东北) 等六州。广德元年 (763) 改为滑亳节度使。
唐方镇名。上元二年(761年)置,治滑州(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)。广德元年(763年)改名滑亳节度使。
在今湖南东安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一》:石期江“源出零陵县(今永州市)黄华岭,东北流至石期市入湘”。
又名棘梁山。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六十四里。相传宋代以晁盖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在此营建山寨。山顶有千佛崖镌坐佛像,高12米,两旁各有一僧侍立。崖两侧佛像近五百尊,姿态各异,多为唐宋作品,间有明清雕刻。
即今河北隆化县北六十里张三营镇。清乾隆七年(1742)于此设巡司。
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以故石埭场置,属宣州。治所即今安徽石台县治(七里镇)。《寰宇记》卷105石埭县:“因贵池源有两小石埭堰溪水,遂以为名。”隋开皇九年(589)废。唐永泰二年(766)析秋浦、青阳
西汉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东南。东汉建武二年(26)废。
古泽薮名。又作杨纡、阳盱。旧说在今陕西境,有陇县、凤翔、华阴、泾阳等说法。《穆天子传》卷1:“天子西征,鹜行至于阳纡之山,河伯无夷之所都居。”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:“秦之阳纡”,皆指此。见“杨纡”。
指今广东吴川市西之鉴江。《寰宇记》卷167吴川县:“吴川在县西。水中有三川石。”县以此名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吴川县:吴川水在“县西一里。鉴江及陵、罗诸水自化州合流,至县北二十里复纳浮山水,流经城西,
即今湖北鄂州市西南之长港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1寿昌军: 樊溪 “亦名樊港,又曰袁溪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武昌县: “又西南有樊港,一名樊溪,又名袁溪,汇县南湖泽凡九十九,北入大江,曰樊口。”
又名邹山、邹峄山或绎山。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里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峄阳孤桐。” 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: “保有凫、峄” 的峄,皆指此。《左传》: 哀公七年 (前488),鲁师入邾,“邾众保绎”。杜
即护蜜国。隋、唐西域国名。都城在昏驮多城(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瓦罕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护蜜国“或曰达摩悉铁帝,曰侃,元魏所谓钵和者,亦吐火罗故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