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水

清水

①即今山西中阳县东南川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永宁州宁乡县: 清水在 “县南三十五里。北流经州西南十里,合东川水入黄河”。

②黄河支流。即今山西垣曲县南亳清河。源于今山西闻喜县东,东南流经垣曲县南入黄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,世亦谓之清营山。其水东南流,……径阳壶城东,即垣县之壶丘亭。……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。”

③即流经今江苏铜山县东南之古泗水。《陈书·吴明彻传》: 太建十年 (578) “明彻军至吕梁,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,明彻频破之,因退兵守城,不敢复出。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,环列舟舰于城下,攻之甚急。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。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,横流竖木,以铁锁贯车轮,遏断船路”。

④今安徽长江南岸支流青弋江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丹阳郡宛陵县: “清水,西北至芜湖入江。”

⑤泗水的别名。一作清泗。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: “清水即泗水之别名。”《宋书·索虏传》: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(450),魏师南下, “遣楚王树洛真 (拓跋建)、 南康侯杜道㑺进军清西,至萧城,步尼公进军清东,至留城”。“”即清水。又 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泰始三年 (467),“遣中领军沈攸之等击彭城 (今江苏徐州市),攸之以为清泗方涸,粮运不继,固执以为不可”。皆此。宋以后称清河,一名南清河。

⑥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称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和四年 (369),桓温伐燕,“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,引汶水会于清水”。胡注引杜佑曰: “济水,因王莽末渠涸不复截河过,今东平、济南、淄川、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,谓之清河,实菏泽、汶水合流,亦曰济河。” 宋后通称清河,一名北清河。

⑦上游即今河南卫辉市以上的卫河。《水经·清水》: “出河内修武县 (今河南获嘉县) 之北。”汉、魏前在今淇县 (朝歌镇) 南入黄河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 注引 《英雄记》: “绍在朝歌清水口”,即此水入河口。西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。隋后自今新乡市以下成为永济渠的 一部分,清水之名渐废。

⑧又名牛饮水。即今四川双流县北十里之江安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72双流县: “清水在县北十里。改名牛饮水。”

⑨亦作清水江。即今四川巴中市西恩阳河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清化县有 “清水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清化县: 清水 “北自地平县来,南流经木门城东,又南经县理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巴州: 清水江 “在州西九十里。《志》 云: 源出广元南境通平镇。历废清化县,又东经废恩阳县,至州南合于巴江”。

⑩亦名叠江、清江河。即今四川开县东北之东河,为小江 (开江) 东支流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清水 “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僚中,即巴渠水也。西南流至其县,又西入峡,檀井溪水出焉。又西出峡,至汉丰县东,而西注彭溪,谓之清水口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37开州万岁县: 清水 “源出县东北石塔山,西南流经石门山,又西南流经巴渠故城东,又西南流经县东二里,又西南入开江县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夔州府一》: 清水,“ 《旧志》: 清水在开县东北五十里。源出界顶山,南流五十里至县东南,入开江”。

(11)今四川旺苍县东之白水河、恩阳河。为渠江支流巴河上源之一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清水县有清水。《寰宇记》卷139清化县: 清水 “北自地平县来,南流经木门城东,又南经县理”。

(12)一名去斤水。北魏以来称今陕西省北部延河为清水。源出安塞县西北芦关岭,东南流经延安市东,又东径延长县东南入黄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 《山海经》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……北百七十里,曰申山……区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河。世谓之清水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3肤施县: “清水,俗名去斤水,北自金明县界流入。《地理志》 谓之清水。” 明以后改称延河。

(13)一名秦川。即今甘肃清水县之汤浴河、牛头河。源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汤峪,西南流至清水县城北,又西南流纳后川河 (古名秦水),至天水市东入渭水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“ (清) 水导源东北陇山,二源俱发西南,出陇口合成一水,西南流历细野峡,径清池谷,又径清水县故城东,……其水西南合东亭川,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。”


古水名。(1)上游即今河南省卫辉市以上的卫河,汉、魏以前在今淇县(朝歌镇)南入黄河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东汉初平二年(191年)袁绍屯兵朝歌清水口,即为其入河口。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。隋后,自新乡县以下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,其名渐废。(2)古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名。东晋太和四年(369年),桓温伐燕,引舟师自清水入河,即此。宋后改称清河。(3)泗水的别名(《水经注·泗水》),又作清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,魏师南侵,拓跋建自清西进,屯萧城,步尼公自清东进,屯留城;泰始三年(467年),宋明帝遣沈攸之图淮北,攸之以为清泗方涸,粮运不继,固执以为不可。即此。宋后改称清河,又名南清河。(4)即今陕西省北部黄河支流延河。明以后改延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角山

    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永北厅》: 白角山“在厅城旧蒗蕖州(今县南衙门村)西南白角乡。《名胜志》: 乡以山得名”。

  • 浮城县

    西魏置,属城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北三十五里。隋废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湖北省应城市西北。属城阳郡。隋废。

  • 黑狼口

    即今天津市宝坻县东南三十五里黑狼口乡。清为县中巨镇。乾隆 《宝坻县志》 卷6: 县南“黑狼口者亦巨镇也”。

  • 同州府

    清雍正十三年(1735)升同州置,属陕西省。治所在大荔县(今陕西大荔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市以南,白水、蒲城二县以东,华县、华阴市以北地。1913年废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升同州置,治大荔县(

  • 洛陂

    又名洛女陂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》: “洛女陂” 条引 《三辅旧事》: “洛女冢南有洛陂,俗号曰洛女陂。”

  • 义县

    1913年改义州置,属奉天辽沈道。治所即今辽宁义县(义州镇)。1929年直属辽宁省。在辽宁省中部。属锦州市。面积2496平方千米。人口43.8万。辖8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义州镇。西汉设交黎县。东汉

  • 石桥子

    即今辽宁本溪市北石桥子镇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辽宁本溪县:“火连寨,当西辽阳与北石桥往来道路之交叉点。”

  • 东土

    ①西周时周人称周故土以东之地为东土。《尚书·康诰》:“乃寡兄勗,肆汝小子封,在兹东土。”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桓公为司徒,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。”注:“东土,陕以东也。”②佛教徒称中国为东土,盖对印度而言,

  • 哈喇乌苏湖

    亦作伊克阿拉尔淖尔、伊克阿拉克泊、阿拉克泊。在清科布多东境。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哈尔乌苏湖。

  • 苏利县

    南朝宋置,属越嶲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。《宋书·州郡四》:“苏利长,汉县曰苏示,□曰苏利。”齐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