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州卫
明洪武二十五年 (1392) 置,属四川都司。治所在泸州 (今四川泸州市)。成化四年 (1468)迁宋江渡 (今四川兴文县)。清康熙二十四年 (1685)废入泸州。
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于泸州(今泸州市),成化四年(1468年)徙治渡船铺(今四川兴文县治中城镇)。属四川都司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兴文县东部及叙永县西北部。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废入泸州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 (1392) 置,属四川都司。治所在泸州 (今四川泸州市)。成化四年 (1468)迁宋江渡 (今四川兴文县)。清康熙二十四年 (1685)废入泸州。
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于泸州(今泸州市),成化四年(1468年)徙治渡船铺(今四川兴文县治中城镇)。属四川都司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兴文县东部及叙永县西北部。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废入泸州。
在今河南淮阳县西北。《元史·顺帝纪》:至元三年(1337),棒胡“破归德府鹿邑,焚陈州,屯营于杏冈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淮阳县西北。《续资治通鉴》:元至元三年(1337年)棒胡“破归德府鹿邑,焚陈州,屯
民国置,即今贵州贞丰县东四十里白层镇。亦名巴淌,系布依语音译,意为江口。以地处那郎河与北盘江汇口,故名。1935年红一方面军由此抢渡北盘江。
即辽东属国。东汉置,属幽州。治所昌黎县 (今辽宁义县)。三国魏改置昌黎郡。
西汉初置,属太原郡。在今山西静乐县西。后改为县。西汉初封靳强为侯国于此,治今山西省静乐县西。后国除为县。
在今河南临颍县南。《水经·颍水注》:颍水东流至临颍县西又别出为大㶏水、小㶏水。小㶏水,《元和志》作小溵水,在大㶏水北,东流到商水县界入大
一名和店。即今河南汝南县西南六十二里和孝镇。民国 《重修汝南县志》 卷2: 第九区有和孝店集。
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北。一说在旧城西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“蜀有五丁力士,能移山,举万钧。每王薨,辄立大石,长三丈,重千钧,为墓志。今石笋是也,号曰笋里。”
一名沙涧。即今山西平陆县城东圣人涧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沙涧水“北出虞山,东南径傅岩,历傅说隐室前,俗名之为圣人窟。……乱流径大阳城东,……沙涧水南流注于河”。
①西汉初置都昌侯国,高帝六年 (前201) 封朱轸为都昌侯,即此。景帝中元年 (前149)改为都昌县,属北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市西二里。西晋属北海国。南朝宋寄治青州东阳城 (今山东青州市)。北魏属北
在今新疆若羌县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弩支城“又西经特勒井,渡且末河,五百里至播仙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