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比阳镇

比阳镇

军镇名。北魏太和十年(486)改乐陵镇置。治所在比阳城(今河南泌阳县)。《魏书·韦珍传》:韦珍为乐陵镇将,“高祖诏珍移镇比阳”。《魏书·寇臻传》:寇臻“拜振武将军、比阳镇将”。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丹灶墟

    ①即今广东江门市北丹灶墟。旧属新会县。清光绪《广州府志》卷69:新会县“墟市”有丹灶墟。1951年划归江门市。②即今广东南海市西丹灶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南海县西有丹灶。

  • 昌化县

    ①北齐天保三年 (552) 置,为怀政郡治。治所即今山西离石县。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改离石县。②隋大业六年 (610) 置,属珠崖郡。治所在今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西昌城镇东南旧县。唐属儋州。北宋熙

  • 高阳台 (臺)

    在今河北河间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河间县: “城东北有高阳台,与瀛台相望。《志》云: 瀛州旧置高阳关,台因以名。”

  • 商巴寨

    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山巴乡 (山巴寺)。清康熙四十二年 (1703) 置商巴寨土千户。

  • 罗泉井

    即今四川资中县西一百二十里罗泉镇。《寰宇记》 卷85陵井监: “罗泉井旧废,至国朝乾德三年重开,月收盐三十五斤。” 明置盐课司,清置州判,民国初置县佐。民国 《资中县续修资州志》 卷2: 罗泉镇 “两

  • 安蜀城

   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西陵峡口南岸。《陈书·章昭达传》:太建二年(570),“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,名曰安蜀城。于江上横引大索,编苇为桥,以度军粮。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,施于楼船之上,仰割其索,索断粮绝,因

  • 铁裹门

    一作铁里 (裏) 门。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镇门堡北。《明史·翁万达传》: “寇数万骑犯大同中路,入铁裹门,故总兵官张达力战却之。”

  • 无盐

    战国时齐邑。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十里无盐村。《元和志》卷10引《列女传》曰:“无盐有丑女,名宿瘤,齐宣王善之, 立为夫人。即此县女也。”古邑名。战国齐邑。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无盐村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

  • 麻溪

    ①在今江苏吴江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苏州府吴江县: 麻溪“在县南六十里。其南汇诸漾荡之水东流,合于烂溪,复东南行,至王江泾闻店桥而入运河”。②在今湖南长沙市北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 湘水“右合麻溪水

  • 北黟山

    即黄山。在今安徽黄山市。黄山古称三天子都山。黟、歙建县后,通称黟山。东段走向,偏向东北,称北黟山。此段山势峻峭,古属僻远深山区,开发较晚。唐天宝间,太平建县后,始见黄山之名,《元和志》卷28太平县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