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峪山
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忻州》: 武峪山 “在定襄县东南十五里。上有藏孤台,俗传程婴藏孤于此”。按,据明 《寰宇通志》 载,程婴、公孙杵臼藏赵孤处,当在今山西盂县北三十五里藏山,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 “藏山” 条下指出: “忻州有程侯山,定襄县有武峪山,并传藏赵氏孤儿遗迹,大抵皆后人附会,不足为据。”
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忻州》: 武峪山 “在定襄县东南十五里。上有藏孤台,俗传程婴藏孤于此”。按,据明 《寰宇通志》 载,程婴、公孙杵臼藏赵孤处,当在今山西盂县北三十五里藏山,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 “藏山” 条下指出: “忻州有程侯山,定襄县有武峪山,并传藏赵氏孤儿遗迹,大抵皆后人附会,不足为据。”
隋大业二年(606)建,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北七里。《隋书·李密传》:“仓城周回十里,穿三百窖。”义宁元年(617),李密遣瓦岗军“袭回洛仓,破之”。回,又作迴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筑,在今河南省
俗称土谢图王旗。后金崇德元年(1636) 置,属内蒙古哲里木盟。札萨克驻巴音和硕南塔克禅 (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驻地白音胡硕镇)。1914 年划归奉天省。1929 年属辽宁省。1945年划归辽北省。
北宋置羁縻州,属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境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政和七年(1117),“涂、静、时、飞等州蛮复反茂州,杀掠千余人”。后废。
又名戴天山、大康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84龙州江油县:大匡山“在州南八十里。高九百丈。阴洞潜穴,气蒸成川,有飞泉下流,一百里至剑州阴合白泽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江油县:大匡山“在县西三
即今安徽泾县北太园乡。明嘉靖《泾县志》卷1:下坊镇在“县北五里”。清嘉庆《泾县志》卷2:下坊镇“在县北五里耿姥渡口,有河东、河西二处”。
在今新疆和田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和阗》:皮什雅“在和阗城西南一百六十里。有城垣,不当孔道。其南即玉陇哈什、哈喇哈什两河发源处”。
一名鼓吹山。在今湖北蕲春县东北古角寨,近黄梅县界。《寰宇记》 卷127蕲州蕲春县: 鼓角山 “天将雨,必闻鼓角之响,然后下雨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7蕲州: 鼓角山 “在州东一百里。天欲雨,先闻鼓角之声
明永乐五年 (1407) 属交趾布政司。治所在今越南谅山县一带。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、高平二省地。宣德二年 (1427) 以后地入安南。
又作越棘。辽五国部之一,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。五国部中,越里吉居首,故又称五国头城。宋徽宗被金人所获,囚死于此。
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北。乾隆《西宁府新志》卷19塞外贡马番族:“住牧上隆布族,距阿拉尼克隆布族三百余里。”清末与隆布土司合并为迭达土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