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凤驿
即今四川璧山县南来凤镇,为成渝通衢。明正德《四川志》卷13重庆府:来凤马驿“在治西一百五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重庆府二》:来凤马驿“在壁山县东南五十里。去巴县五十里。旧属巴县,明成化后改属永川”。
即今四川璧山县南来凤镇,为成渝通衢。明正德《四川志》卷13重庆府:来凤马驿“在治西一百五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重庆府二》:来凤马驿“在壁山县东南五十里。去巴县五十里。旧属巴县,明成化后改属永川”。
峡谷名。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南。《左传》: 襄公二十五年 (前548),崔杼弑齐庄公,近臣闾丘婴、申鲜虞亡走,“驾而行,出弇中”,遂驰入鲁国。又哀公十四年 (前481),子我 “攻宫闱与大门,皆不胜
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)升山丹县为州,属甘肃行省。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山丹县地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改为山丹卫。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置,治今甘肃省山丹县。属甘肃行省。明洪
清雍正十二年(1734)置,属宁朔卫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永兴乡。乾隆十五年十二月(1751年1月)改置宁远厅。
即今天津市武清县北二十八里北蔡村乡。清设把总驻所。
即雷台。在今甘肃武威市北门外二里雷台湖。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》:灵均台“在府城内。晋大兴中张骏筑。周轮八十余堵,基高九仞”。
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,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分关内道置京畿道,分河南道置都畿道,分山南道为山南东、山南西二道,分江南道为江南东、江南西和黔中三道,合原有河东、河北、陇右、淮南、剑南、岭南共为十五道。各
在陕西省镇巴县南部。面积93平方千米。人口9500。镇人民政府驻王家坝,人口2210。镇区旧名古鱼肚,后因渔民设渡口,更名渔渡坝。三国蜀章武元年(221年)为南乡县地;明驻通判,清设游击署。1911年
北宋置,属历阳县。即今安徽和县北香泉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和州:“香淋泉在州北三十五里。其水温,相传梁昭明尝浴此,因名太子汤。亦曰平疴泉。宋治平中,名其地曰平疴镇。”
①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南。《续通鉴》:元泰定三年(1326),“米峒蛮田先什用等结十二峒蛮寇长阳县,湖广行省遣九姓长官彭忽都不花招之”,即此。②即朱峒。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洛容县作“朱
在今江西高安市西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6:筠州高安县有飞霞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