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夏至战国的诸侯国。商、周甲骨、金文作曾,古文献作缯或鄫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: “禹为姒姓,其后分封, 用国为姓, 故有……��氏、 缯氏。” 商时为方国。甲骨 卜辞有 “王次于曾” ( 《甲骨文合集》 6350、7353)。地在商王国的南方。《合集》5504辞云: 商王 “立事于南”,而有曾相从。西周末年随申侯攻杀周幽王,《史记·周本纪》: “申侯怒与缯、西夷犬戎攻幽王。” 今湖北随州市一带,多处发现战国时期有铭文的曾国青铜器,其中最著名的是1979年在随县城 (今随州市) 西擂鼓墩发现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,出土七千余件随葬品,铜器铭文中多有 “曾侯乙作时 (持)” 的文字,是战国曾国国君之墓,说明曾国的都城在今湖北随县境内。


古国名。西周至战国时诸侯国。姬姓。西周称缯或鄫。春秋战国不见文献记载。据铜器铭文,当时称曾。又以多处发掘出曾国文物,断定其国于西周末春秋初,主要活动在今河南省南阳盆地南部。后楚向北扩展,曾从湖北省谷城县太平店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,经枣阳市、茶庵而东至随州市西南、京山县东北。战国楚惠王时(前488—前432),曾国都西阳(今河南光山县西南)。后当亡于楚。一说以为曾国即随国,在今湖北省随州市。因其地发现曾国君墓,断定西阳也在其附近,曾、随乃一国两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沛丘

    即贝丘。在今山东博兴县南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襄公游姑棼,遂猎沛丘。”《正义》:“《左传》云‘齐襄公田于贝丘,坠车伤足’,即此也。”即“贝丘”。

  • 甘公城

    在今安徽南陵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南陵县:甘公城“在县北七里。甃甓甚工,缭以漳水,可容数千人。四旁门址,犹有存者。或曰,吴将甘宁尝屯此。俗为甘罗城”。

  • 徐墩街

    即今福建建瓯市西北三十里徐墩镇。旧属建阳。明嘉靖 《建阳县志》 卷3: 徐墩街 “在兴下里”。清 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 建宁府西北有徐墩。

  • 秣陵关

    明置,即今江苏江宁县南秣陵镇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。太平天囯时,为天京南路要隘。清同治元年(1862年)五月初一日,曾国荃率湘军进攻秣陵关,太平军守备未严,清军掩至,守关军举关降,即此。

  • 奇吉答城

    亦作齐吉达城。约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南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。《清太祖实录》: 甲申年 (明万历十二年) 九月,太祖努尔哈赤往攻东果部长阿亥,“太祖兵至,围阿亥所居奇吉答城”,即此。

  • 荆宜道

    1921年由荆南道的宜昌、江陵、公安、石首、监利、松滋、枝江、宜都、长阳、兴山、巴东、五峰、秭归十三县及襄阳道的荆门、当阳、远安三县合置,属湖北省。治宜昌县 (今湖北宜昌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巴东、五峰

  • 别儿真站

    明初改元卑里真站置,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付答河口以下。明《辽东志》卷9:海西东水陆城站有狗站“别儿真站”。后废。

  • 乌苏江

    一作乌斯江。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东南。清《西藏图考》卷3:堆达“过竹贡。六十里至乌苏江”。1960年并入墨竹工卡县。

  • 北山摩崖造像

    在今四川大足县城西北四里北山(即古龙岗山)上。唐末昌州刺史韦君靖于此建永昌寨。后于唐景福元年(892)在此造像,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,历时二百五十余年。石刻分布在佛湾、白塔寺、营盘坡、观音坡、佛耳岩等

  • 丹城县

    ①南齐置,属临漳郡。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境。梁、陈时废。②东魏置,属临涣郡。即今安徽涡阳县东北六十里丹城集。明嘉靖《宿州志》:“周太子晋常炼丹于此,故名丹城。”北齐属谯州谯郡。隋开皇元年(581)废。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