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安陵
在今江苏丹阳市东三十二里。为南齐武帝陵。《元和志》 卷25润州丹阳县: “武帝颐景安陵,在县东二十二里。”
在今江苏丹阳市东三十二里。为南齐武帝陵。《元和志》 卷25润州丹阳县: “武帝颐景安陵,在县东二十二里。”
1918年改上林土县置,属广西田南道。治所在驮用 (今广西田东县东南思林镇)。1935年改置平治县。旧县名。1926年废上林土县及下旺、旧城两土司,以其辖地和恩隆县部分区域合置。治驮用(今广西平果县西
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北汤溪河以东。《明史·秦良玉传》:崇祯十三年(1640),“(罗)汝才犯夔州,良玉师至乃去。已,邀之马家寨,斩首六百,又追之留马垭”。
又名甲城。在今江苏句容县南。《南史·周弘让传》:南朝梁承圣二年(553),周弘让“为仁威将军,城句容以居之,命曰仁盛垒”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20:仁威垒,“故老相传达溪将军屯兵于此。或云弃甲,因名甲城
金置,属岐山县。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南二十五里罗局村。元废。集镇名。在陕西省岐山县东南部。属枣林镇。人口 3600。宋《元丰九域志》为马碛镇。明万历年间名挪集镇。清雍正年间已为今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油菜籽。
在今山西侯马市西汾、浍两河交汇地。是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旧址。古城已圮,仅存宫殿台基残迹。1956年开始在此进行大规模的探查与发掘,发现两组古城遗址,早期有白店古城址,晚期有平望、牛村、台神、马庄
在今江西金溪县西,与临川市交界处之灵谷山相接。上有王安石读书堂。王安石 《送黄吉父将赴南康官归金溪》 诗: “柘冈西路白云深”,指此。
唐方镇名。景福元年(892)置,治所在龙州(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)。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注:“龙剑节度,领龙、剑、利、阆四州。”相当今四川平武以东, 旺苍以西,梓潼、南部以北地区。后废。唐方镇名。
①即今江西分宜县南袁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袁州府分宜县:县前江“在县城南,即秀江也。自宜春县流入界,经昌山峡而东,澄澈环抱,出钟山峡,入新喻县界”。②即今海南省临高县东文澜河。明正德《琼台志》卷5:县
①又名小谷。春秋时齐邑。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。《春秋》:庄公七年(前687),“冬,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”。即此。②亦作谷伯国。西周国名。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十里。《春秋》:桓公七年(前705),“夏
即今云南永胜县西七十二里梓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