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信路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招信军置,治所在盱眙县 (今江苏盱眙县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及安徽天长、五河、明光等县市地。十五年 (1278) 改为临淮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招信军置,治盱眙县(今属江苏)。十五年改为临淮府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五河、明光、泗县、天长及江苏省盱眙等县市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招信军置,治所在盱眙县 (今江苏盱眙县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及安徽天长、五河、明光等县市地。十五年 (1278) 改为临淮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招信军置,治盱眙县(今属江苏)。十五年改为临淮府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五河、明光、泗县、天长及江苏省盱眙等县市。
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北二十里长江滨。《宋史·贾似道传》:南宋德祐初,元军沿江东下,贾似道师次芜湖, “时一军七万余人,尽属孙虎臣,军丁家洲。似道与夏贵以少军军鲁港”。即此。在今安徽省铜陵县东北长江中部。《
春秋时部落名,狄之一种。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一带。《春秋》:宣公三年(前606),“秋,赤狄侵齐”。又,宣公十五年,“六月癸卯,晋师灭赤狄潞氏”。
即今江西信丰县东南三十里古陂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9:信丰县东南有古陂墟。
①隋仁寿元年(601)改广安县置,属延州。治所在今陕西延长县东北谭石塬。大业初属延安郡,大业末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)复置,为北连州治。武德五年(622)移治濯筋川西南(即今延长县)。贞观二年(628
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隆安县:可泸江在“县东南七十里,与武缘县接界。流入宣化县界,合大江。可通舟楫”。
又称迷渡市。即今云南弥渡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8蒙化府: “迷渡镇在府东,与大理府赵州接界。嘉靖初筑城于此,控制白崖等要路。”古镇名。明嘉靖初置,即今云南省弥渡县。
即今江西安远县北七十里重石乡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9: 安远县北有重石堡。
即今河北霸州市东五十里信安镇。为金信安县治。在河北省霸州市中北部。面积54.6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信安,人口1.9万。传西汉名将韩信曾在此安营屯粮,故名。唐置淤口关,后被契丹占据。五代
①在古代,凡水道水浅,或不通舟者,人们往往认为是弱水不能胜舟,名为 “弱水”。古籍中所载弱水甚多: (1) 《尚书· 禹贡》 雍州: “弱水既西。”“导弱水至于合黎,余波入于流沙”。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
一作夏池水。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43临汾县: 夏水池,“ 《郡国志》 云,县西南三十里有大池,其水六畜不敢饮。一名翻镬池,即煮眉间赤头处,镬翻因成池,池水上犹有脂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