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怀州

怀州

①北魏天安二年(467)置,治所在野王县(今河南沁阳市)。太和十八年(494)废。东魏天平初复置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治所野王县改名河内县。大业初改怀州为河内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)复为怀州, 治柏崖城(今河南济源市西南)。四年(621)还治河内县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河内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怀州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焦作、沁阳、武陟、获嘉、修武、博爱等市县地。金天会六年(1128)改为南怀州,天德三年(1151)复为怀州。蒙古宪宗七年(1257)改为怀孟路。

②辽世宗时置,治所在扶余县(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一百五里岗根苏木)。取太宗耶律德光怀陵为名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。金皇统三年(1143)废。怀州遗址尚存。

③西夏置,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市东南黄河西。元废。

④元至元十三年(1276)改怀安军置,属成都路。治所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同兴场。一说在淮口镇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金堂县及成都市东境。二十年(1283)并入金堂县。


(1)北魏天安二年(467年)置,治野王县(隋改为河内县,今河南沁阳市)。太和十八年(494年)废。东魏天平初复置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,武陟、博爱两县以西,济源市、秦岭山脉以东地区。隋大业初改为河内郡。唐初复为怀州,天宝元年(742年)又改名河内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怀州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焦作、沁阳、武陟、修武、获嘉、博爱等市县地。金天会六年(1128年)以临潢府另有怀州,遂改为南怀州。天德三年(1151年)复旧名。北宋属河北西路。金属河东南路。蒙古宪宗七年(1257年)升为怀孟路。(2)辽大同元年(947年)置,治扶余县(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岗岗庙村)。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北部。金皇统三年(1143年)废。(3)西夏初期置,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黄河西或在永宁县东北。辖境不详。元废。(4)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改怀安军置,治今四川省金堂县怀镇南沱江南岸。后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垒山

    在今山东文登市南五十里。山下即五垒岛海口。《寰宇记》卷20文登县:“五垒山在县南五十里,其山南北成形(行)入海,如垒焉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36称:五垒山“南北成行入海,宛如营垒”。

  • 梧桐村

    即今黑龙江省萝北县西南尚志村。1942年东北抗联三军军长赵尚志殉难于此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尚志村。

  • 广佑寺

    原名清安寺。在今辽宁辽阳市白塔公园处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》:广佑寺“在辽阳州西门外。有白塔,俗呼白塔寺。本朝天聪九年敕修。康熙二十一年四月驾幸寺,赐袈裟,有御制广佑寺诗。寺周可二三里,门对千山,亦州之

  • 阿拉善山

    即贺兰山。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阿拉善厄鲁特》:贺兰山“在旗东,与宁夏边接界。土人名阿拉善山”。魏源《圣武记》卷3:“贺兰山厄鲁特者,俗所谓阿拉山蒙古也。阿拉山即贺兰山

  • 涢州

    建置不详。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涢水流域。北周天和二年 (567) 废入唐州。

  • 多鼐站

    又作多耐。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)置,在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南巴彦查干乡太和村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 “布克依站”条下:“托温珲站,又七十五里至多鼐站。”

  • 佛耳山

    即今福建安溪县西北佛耳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安溪县“翠屏山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县西北八十里有佛耳山。其山峭绝而高大,可耕可庐。一名佛天山。”

  • 禹会村

    又名禹墟、禹村冈。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南岸涂山下。北宋苏轼 《濠州七绝》 自注: “下有鲧庙,山前有禹会村。” 即此。

  • 赤坎

    即大赤磡。今广东斗门县西北大赤坎。

  • 喀喇沙尔城

    清乾隆二十三年 (1758) 筑。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。光绪八年 (1882) 于此置喀喇沙尔厅。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筑,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。光绪八年(1882年)于此置喀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