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徐州市

徐州市

1945年析铜山县置,属江苏省。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。


简称徐。在江苏省西北部、京沪和陇海两铁路交点。面积1.12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1037.7平方千米)。人口908.6万(市辖区167.3万)。辖云龙、鼓楼、泉山、九里、贾汪五区和丰县、沛县、铜山、睢宁四县,代管新沂、邳州二县级市。市人民政府驻云龙区。徐州之名据《晋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盖取舒缓之义,或云因徐丘以立名。”春秋为宋彭城邑,战国属楚。秦置彭城县,属泗水郡,秦末属楚国。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为楚国都,地节元年(前69年)改楚国为彭城郡,寻复称楚国。东汉章和二年(88年),改彭城国。三国魏始移徐州来治。东晋义熙七年(411年)改北徐州。南朝宋和北魏、北齐、北周复称徐州、彭城郡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废郡。大业四年(608年)废徐州,复曰彭城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曰徐州。元和二年(807年)置武宁军节度。咸通三年(862年)罢,十一年改置感化军节度。五代晋复曰武宁军。宋仍为徐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省彭城县入徐州。元至正八年(1348年)升为徐州路,十二年降为武安州。明初曰徐州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升为徐州府,置铜山县以为府治。1912年废府存县,称铜山县。1914—1927年为徐海道治。1927年属江苏省。1945年析铜山县城置徐州市。1949—1952年属山东省。1952年复归江苏省,为省辖市(地级)。1953—1970年徐州专区专署,1970—1983年徐州地区行政公署均驻此。1983年地市合并,设徐州市,原徐州地区丰县、沛县、铜山、睢宁、邳县、新沂六县并入。1990年新沂县改市,1992年邳县改邳州市。地处黄淮平原东南部,地势西高东低。有楚王山、云龙山、泉山、九里山等山。废黄河、京杭运河、奎河等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市郊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稻、豆类、甘薯、棉花、花生、芝麻为主。江苏省重要的工业城市。民航有徐州观音机场。京沪、陇海铁路在此交会,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,并辐射出符夹、徐沛、徐阜、沂淮等铁路。104、206、310、311国道经过市区。有中国矿业大学、徐州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云龙山、云龙湖、云龙公园、泉山、土山汉墓、狮子山汉兵马俑等。纪念地有淮海战役纪念馆和纪念塔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茸城

    即吴王猎场。在今上海市松江县南。唐陆龟蒙《奉和袭美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》诗有“五茸春草雉媒娇”句。注:“五茸,吴王猎所,茸各有名。”《方舆胜览》卷3嘉兴府:吴王猎场“在华亭谷东。陆逊子孙游猎于此,又名

  • 河州府

    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河州卫置,属陕西行省。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市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、广河、和政等市县及东乡族自治县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。十二年 (1379) 仍改为河州卫。明洪武六

  • 山口寨

    ①明置,在今浙江金华县西南五十四里山口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汤溪县:山口寨在“县(治今汤溪镇)南十里……正统十三年筑,以御括寇”。②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儋州:“山口寨在州(治

  • 卫生寨

    在今四川万县市东北董家乡。同治《万县志》卷16:“即董家岩。寨极高峻,周围二十里,四方崭绝,其人力砌成者十一二耳。中有水田,可获谷二千余石。泉流十数处,塘百有八口。林木甚盛。寨门八,可容数万家。近城名

  • 南陵山

    在今四川巫山县南隔江一里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 “隔江南陵山极高大,有路如线,盘曲至绝顶,谓之一百八盘,盖施州正路。黄鲁直诗云: ‘一百八盘携手上,至今归梦绕羊肠’,即谓此也。”又称向南山。在重庆市巫

  • 永丰溪

    在今江西广丰县城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1信州:永丰溪“在永丰县。与上饶江合流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一》:永丰溪“在广丰县城南。 一名乾封溪, 自福建浦城县之盘亭来,抵双门山,合永平溪,经县东四十五里为杉

  • 太平府

    ①元至正十五年(1355)朱元璋改太平路置,明初直隶南京。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。辖境相当今安徽马鞍山、当涂、芜湖、繁昌等市县地。清顺治二年(1645)属江南省。康熙六年(1667)属安徽布政使司。191

  • 高田谷

    在今甘肃陇西县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七年 (430),“秦王慕末为河西所逼,遣其臣王恺、乌讷阗请迎于魏,魏人许以平凉、安定封之。暮末乃焚城邑,毁宝器,帅户万五千,东如上邽。至高田谷,给事黄门侍

  • 管江寨

    明置,即今浙江鄞县东南管江镇。

  • 阴地关

    即今山西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。《旧唐书·昭宗纪》: 大顺元年(890),“(李)克用遣大将李存信、薛阿檀拒王师于阴地,三战三捷”。即今山西省灵石县西南南关镇。《旧唐书·昭宗纪》:唐大顺元年(890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