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广济渠

广济渠

①即隋通济渠。唐改名。《宋史·河渠志》:“汴河,自隋大业初,疏通济渠,引黄河通淮。至唐改名广济。”

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陕州陕县:“有广济渠,武德元年,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孙长操所开,引水入城,以代井汲。”《清一统志·陕州直隶州一》:“《州志》:起自州东三十里交口村,堰水入城。金大定间,耶律翼民重浚,今淤。”

③一称广济河。蒙古中统二年(1261)开浚。自今河南济源市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,东南流循古朱沟、沙沟等水,至温县东入黄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“广济渠在怀孟路,引沁水以达于河。”二十余年后淤废。天历三年(1330)修复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一》:广济河“其在济源、河内者,即古朱沟水。其至温县入河者,即古沙沟水”。故道在今河南济源、沁阳二市及温县境。

④在今河南北部、山东西部沁水与运河之间。明正统中,河决汴梁,东北趋漕河,溃沙湾东堤,由大清河入海。景泰五年(1454),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,西接黄河、沁水,东抵张秋(沙湾北十二里),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,改自张秋北出济运。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,渠道堙废。


(1)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交口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。(2)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。详“通济渠”。(3)蒙古中统二年(1261年)开浚。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,于此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、沙沟等水入黄河,溉济源、河内(今沁阳)、河阳(今孟州)、温、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。后二十余年淤废,天历三年(1330年)修复。今河南省济源、沁阳、温县等市县境内犹有广济河遗迹。(4)明景泰五年(1454年)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开浚,用以疏导黄河决流。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沁水、运河之间。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(今阳谷县东南)南沙湾运河堤,漕运阻绝,屡塞复决。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、沁水,东抵张秋(沙湾北十二里),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,改自张秋北出济运。逾年功成,沙湾遂塞,漕运复通。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,渠道堙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回霸部

    亦作回跋、回怕里、回怕川、晦发川。辽代女真部落之一。分布于今吉林桦甸、辉南等市县境之辉发河流域。《辽史拾遗》卷18引无名氏《北风扬沙录》:“自咸州东北分界八室口至束沫江中间所居之女真,隶契丹咸州兵马司

  • 李广墓

    在今甘肃天水市南二里南山麓石马坪村。李广(?—前119), 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人。善骑射。为西汉名将。在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中,转战朔漠四十余年,历经七十余战,屡建奇功,匈奴人称“飞将军”。元狩

  • 一泡江

    即今云南大姚县西之渔泡江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一泡江“在大姚县西北一百四十里。自大理府云南县界流入, 经姚州之西北注金沙江”。

  • 朱圄山

    即朱圉山。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冀县:“《禹贡》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冀县:“有朱圄山。”

  • 鱼窝寨

    在今广西柳江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马平县: 嘉靖间,韦金田等起事,“二十四年,督臣张岳等会兵征之,分三哨并进,破雷岩、同银、平田、落满、都博等巢,遂围鱼窝寨。鱼窝石壁峭立,拔地高数千丈,从来用

  • 土谢图汗部

    又作图什业图汗部。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之一,称喀尔喀北路,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。明后期,喀尔喀蒙古左翼长阿巴岱崇黄教,为众所服,称汗,至其孙衮布始号土谢图汗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其子察珲多尔

  • 邵原县

    唐武德二年(619)析济源县置,属西济州。治所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。四年(621)废入济源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王屋县置,治今河南省济源市西。属西济州。四年废入济源县。

  • 米仓山

    一名仙台山,又名玉女山。在今四川北部与陕西边界上,西接摩天岭,东连大巴山。东西走向,海拔1500—2200米,为汉水与嘉陵江分水岭。南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63绍兴三年二月载:“巴之北境即米仓

  • 湟水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西都县置,为鄯州治。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。取湟水为名。大业初为西平郡治。唐初复为鄯州治。安史乱后,陷于吐蕃,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以西都县改置,治今青海省乐都县

  • 代名县

    北魏末年废代名郡置,属化政郡。寄治夏州(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)。北周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