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幽州

幽州

①古 “九州” 之一。在今北京市、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。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燕曰幽州。” 《周礼·职方》: “东北曰幽州。”

②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。东汉治所在蓟县(今北京市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、河北北部、辽宁大部、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。西晋移治涿县 (今河北涿州市)。北魏还治蓟县。隋大业初改为涿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区及所辖通县、房山区、大兴县和天津市武清县,河北易县、永清、安次等县。辽会同元年 (938)改为幽都府,建号南京。

③十六国时汉置幽州,镇离石县 (今山西离石县); 前赵置幽州,镇北地郡 (今陕西耀县); 后燕失中原后东保辽西,复置幽州,镇令支县 (今河北迁安县西); 北燕移镇肥如县 (今河北卢龙县北); 南燕置幽州,镇琅邪郡之发干戍 (今山东临沂市); 夏置幽州,镇大城 (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)。

④东晋侨置,治所在三阿 (今江苏金湖县东南平阿西村)。淝水战后复得汉、晋青州之地,改置幽州,镇广固 (今山东青州市)。

⑤唐方镇名。先天二年 (713) 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,治所在幽州 (今北京市城区西南)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范阳节度使。宝应元年 (762) 复名幽州,兼卢龙节度使。唐亡遂建号为燕。913年为晋所并。


(1)古九州之一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燕曰幽州。”《周礼·职方》:“东北曰幽州。”燕指春秋、战国燕国地,即今河北省北部、北京市、天津市及辽宁省一带。(2)西汉武帝置,为十三刺史部之一。察郡国十,南有今河北省中部至山东省马颊河,北抵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、敖汉旗,西起河北省万全、涿鹿、易县等县,东有辽宁省大部、吉林省一部及朝鲜半岛大部。东汉蓟县(今北京城西南隅)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、河北省北部、山西省小部、辽宁省大部、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。魏、晋以后辖境减缩。隋大业至唐武德初曾改为涿郡。唐时相当今北京市和天津市武清区、河北省永清、廊坊等市县地。契丹会同元年(938年)改置为幽都府,建号南京。(3)唐方镇名。先天二年(713年)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,治所在幽州(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)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名范阳节度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浒黄洲镇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 (武昌) 东北白浒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: 宪宗九年 (1259) 攻鄂州,“帝驻浒黄洲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武昌府江夏县:浒黄洲镇在 “府北三十里,为江渚登陟之所,郡北面之要隘也

  • 慈廉水

    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8安南宋平县: “慈廉水经县南二里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70交趾县: “慈廉江,昔有李祖仁居此,兄弟十人并慈孝廉让,因此名江。” 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交趾县:慈州慈

  • 商山

    ①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。亦名铁山。《晋书·慕容德载记》: “立冶于商山,置盐官于乌帝泽,以广军国之用。” 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1引《齐记补》 云: “南燕建平三年立冶,逮今鼓铸不绝。”②又名商阪、商洛山

  • 齐齐哈尔副都统

    清康熙三十七年(1689)置,属黑龙江将军。治所在齐齐哈尔(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)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龙江县以东,五大连池市以南,呼兰、巴彦二县以西地区及内蒙古扎兰屯市、阿荣旗等地。光绪三十三年(19

  • 杜固

    即杜曲。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二十里杜曲镇。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南。唐代为贵族杜氏聚居区。《新唐书·杜正伦传》:“诸杜所居号杜固,世传其地有壮气,故世衣冠。”因处杜曲南,亦称南杜。

  • 乐古县

    北宋崇宁四年(1105)置,为格州治。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南永从乡西。崇宁五年(1106)改为从州治。政和初废为乐古砦。

  • 西宁镇

    亦作西安镇。在今江苏靖江市西,接泰兴市界。《清一统志·常州府二》“新丰镇”条下:“又有西善镇,在(靖江)县西四十五里。旧名镇海市,距通州泰兴新市五里。民居稠密,百货骈集,为邑巨镇。”(1)镇名。在四川

  • 北大通镇

    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(浩门镇)。清雍正二年(1724)筑城,置大通卫于此。

  • 孔雀河

    ①在今新疆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境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70:“开都河自博斯腾淖尔溢出,折西南行径库尔勒回庄为孔雀河,其流南入布它海子,又折东南行为共琦河,又东南与英乞盖河合流迳蒲昌城之东,南流注塔里木河。

  • 天桥

    ①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三》:天桥“在荥泽县广武山水峪之南。壁立数仞,仅容一人,往来高邨者,道必出此,险若登天”。②又称石马桥。即今云南大理市区西郊天生桥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大理府: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