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彦岱
即今新疆伊宁市西北二十里巴彦岱镇。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)筑惠宁城于此。《清一统志·伊犁》:惠宁城“在伊犁河北、惠远城东北七十里,地名巴彦岱”。
即今新疆伊宁市西北二十里巴彦岱镇。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)筑惠宁城于此。《清一统志·伊犁》:惠宁城“在伊犁河北、惠远城东北七十里,地名巴彦岱”。
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新安县置,为睦州治。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。《元和志》 卷25: “以县南有雉山,因名之。” 唐文明元年 (684) 复改新安县。古县名。隋大业初以新安县改名,
又名逢山、鹊山。在今河北内丘县西。《寰宇记》 卷59内丘县: “蓬鹊山亦名龙腾山。在县西六十三里。《地理志》 云: 中丘逢山,长谷诸水所出。《水经注》 云: 中丘有蓬鹊之山。《郡县志》: 昔扁鹊将虢太
一名南台。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4郢州:兰台“在州城龙兴寺西北。旧传楚襄王与宋玉游于兰台之上,清风飒然而至,王披襟当之。即其地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安陆府》 认为此台殆属附会。
在今云南昭通市东南三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2乌蒙军民府:朴窝山“在府东南三十里。夷语以平坦为朴窝,谓此山四望平坦”。
在今广西来宾县南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5象州:石牙山“在来宾县南乡。平地有二石,峭拔宛如象牙”。
即今安徽五河县南浍河南旧县湾。南宋咸淳七年(1271)置安淮军及五河县治此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五河县:“东南有漴河,西北有浍河、沱河,东北有潼河,并流合淮,谓之五河口。”
即今湖南隆回县北八十七里司门前镇。原属邵阳县,明、清于此置巡司。1947年划归隆回县。
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平越府:平越坡“在府治东十里。有平越坡之云也”。
在今四川越西县南二十里中所镇。清光绪《越嶲厅全志》卷2:中所坝“翼带各乡,百货交易,文风饶盛,为越嶲冠冕”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 乡民捣毁此地的天主堂。
龟、蒙二山的合称。在今山东新泰市南和蒙阴县西南一带。自西北而东南,长约八十余里。其西北一段名龟山,东南名蒙山。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:“奄有龟、蒙。”即此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”,《尚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