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公溪
在今湖北恩施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“黄连溪”条下:“巴公溪亦在卫南。其源一出药山,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,合于翠涛山,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。”
在今湖北恩施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“黄连溪”条下:“巴公溪亦在卫南。其源一出药山,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,合于翠涛山,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。”
亦名虾洛、夏洛谿。即今西藏曲松县西北下洛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15 《部落》 中有 “辖鲁”。藏语意为南府。
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流共工于幽州。” 《孔传》: “北裔水中可居者曰州。”《孔疏》: “流徙共工于北裔之幽州。” 《阮元校勘记》:“ 《说文》 无洲字。水中之地,本只作州,后人加水
今福建福州市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西汉高帝五年(前202),“立无诸为闽越王,王闽中故地,都东冶”。即此。即今福建省福州市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“立无诸为闽越王,王闽中故地,
①即新生洲。在今湖北黄州市西北三十里。《宋史· 贾似道传》: 南宋景定元年 (1260),“大元兵拔砦而北,留张杰、阎旺以偏师候湖南兵。明年正月,兵至,杰作浮梁新生矶,济师北归”。即此。②在今湖北蕲春
金兴定二年 (1218) 置,属泗州。治所在桃园镇 (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)。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置桃园县。(1)古县名。金兴定二年(1218年)置于宿迁县桃园镇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
清康熙十一年(1672)改平越卫置,为平越府治。治所即今贵州福泉县。嘉庆三年(1798)省入平越州。1913年复改平越州为县,属贵州黔中道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1953年改名福泉县。古旧县名。清康熙
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十五里益门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5宝鸡县: 益门城,“元末李思齐筑以备川蜀,城西据益门山,因名。明初徐达取汉中,自长安引兵屯益门,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。今为益门镇,向设巡司戍守”。即
即今新疆洛浦县西玉龙喀什镇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4:“《西域图志》,和阗所属回庄……曰玉珑哈什城,东南三十里。在玉珑哈什郭勒环抱之内。民物繁庶,无城垣,居六城之一 。”
指今江苏南京通济门外经中华门、水西门段护城河。自五代杨吴筑金陵府城时,将秦淮河一段圈入城内,并在河水入城口通济门始, 另开河道为城河,将淮水(秦淮河)一分为二,秦淮河始有内外之分。至水西门,内、外秦淮
北宋时西域人对吐蕃西北部藏族地方政权的译称。约在今西藏阿里地区西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。公元11世纪时曾与辽王朝通好。元时称秃伯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