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山阴县

山阴县

①秦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。以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。东汉永建四年(129)为会稽郡治。南朝陈与会稽县同为会稽郡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。唐武德七年(624)复置,次年废。垂拱二年(686)复置,大历二年(767)又废。七年(772)又置,元和七年(812)再省。十年(815)复置,与会稽县同为越州治。南宋为绍兴府治。元为绍兴路治。明、清为绍兴府治。1912年与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。

②金大定七年(1167)改河阴县置,属应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南二十五里山阴城镇。贞祐二年(1214)升为忠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废,后复置。清属大同府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移治岱岳镇(今山阴县)。


(1)古旧县名。秦置,治今浙江省绍兴市。属会稽郡。东汉永建四年(129年)为会稽郡治。因处会稽山之阴(北)而得名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会稽县。唐武德七年(624年)析会稽县复置,与会稽县同城而治。后历为越州、会稽郡、绍兴府、绍兴路治所。1912年两县合并,改绍兴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北部、内长城雁门关外。属朔州市。面积 1658 平方千米。人口21.8万。辖4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。唐为马邑县地,辽置河阴县,初属朔州,后属应州。金大定七年(1167年)改名山阴县,治今县南故驿村北。因县境在佛宿山之北得名,清光绪《山西通志》:“辽河阴县,以县在桑干之南。水南曰阴,故曰河阴。其后更名山阴,以在复宿山之北。”复宿山即佛宿山。贞祐二年(1214年)升为忠州,属西京路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并入金城县,后于今山阴城复置山阴县。明、清均属大同府应州。1914年属雁门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37年县治移至今址。1949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。1952年改属山西省雁北专区。1958年与应县并为山阴县,属晋北专区。1959年恢复原制。1961年复属雁北专区。1967年属雁北地区。1989年属朔州市。地处大同盆地西南部。桑干河、黄水河、木瓜河、元子河流经境内。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玉米、小麦、谷子、莜麦、马铃薯、豆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石灰石、方解石、大理石、石英、钾长石、黑云母等。工业有煤炭、炼焦、冶金、电力、食品、化工、建材、针织等。同蒲铁路和208国道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古长城、旧广武城、汉墓群、哺乳化石群、王家屏墓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宝轮寺

    又名白崖寺。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沙坪坝区磁器口。为重庆著名古佛寺。据清乾隆 《巴县志》载: “宝轮寺,直里一甲龙隐山白崖镇。宋治平间建。明成化十一年重修。有万历时邑人周宗武碑。大殿左危崖竦立,有观音阁。

  • 常德府

    南宋乾道元年 (1165) 升鼎州置,治所在武陵县 (今湖南常德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、汉寿、桃源、沅江等县市地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 改为常德路。至正二十四年 (1364) 朱元璋复改常德府,

  • 木塔里山卫

    明永乐四年(1406)置,治所在今内蒙古科右前旗北公主陵附近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北公主陵附近明代古城。属奴儿干都司。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向明朝请求袭职。

  • 苦竹山

   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39嘉兴府: 苦竹山 “在平湖县东南二十九里。上有天妃宫”。

  • 蒲台 (臺)

    在今山东滨州市滨城镇东北二十里。一名秦台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商河又分为二水,南水谓之长丛沟,东流倾注于海。沟南海侧有蒲台,台高八丈,方二百步。《三齐略记》 曰: 鬲城东南有蒲台,秦始皇东游海上,于

  • 东受降城

    唐三受降城之一。景龙二年(708)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,隔黄河与胜州相对。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东岸。后属振武军。宝历元年(825)徙治绥远峰南(今托克托县西旧城囫囵大皇城)。后废。唐三受降城之一。

  • 马斗关

    唐置,在今山西大宁县西四十五里黄河东岸马头关村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山西省大宁县西、黄河东岸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隰州大宁县西有马斗关,即此。明洪武初设为官渡。后置有巡检司。

  • 百子山

    在今安徽怀宁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6安庆府:百子山“在怀宁县(今潜山县)东八十里。山有寺,聚僧百余人”。

  • 贵州都司

    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置,驻贵州宣慰司 (治今贵州贵阳市)。领龙里、新添、安南、威清、平坝、毕节、赤水、普市等实土卫、所及土官龙里卫所属大平伐、新添卫所属新添等长官司,辖境相当今贵州龙里、贵定、

  • 龙江墟

    即今广东顺德市西龙江镇。明万历《广东通志》卷16:顺德县有“龙江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