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山口镇

山口镇

①在今安徽淮南市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周显德二年(955),“先锋指挥使白延遇败唐兵千余人于山口镇”。

②即古皖口镇。今安徽怀宁县东六十里山口乡。《元史·余阙传》:“沔阳陈友谅自上游直捣小孤山,伯颜与战四日夜不胜,急趋安庆。贼追至山口镇。”即此。

③北宋置,属任城县。在今山东嘉祥县西二十五里酒店。金皇统中曾置嘉祥县于此。

④民国置,即今山东泰安市东北山口镇。清同治《泰安县志》卷2《里社》:“山口距城三十里。”

⑤在今湖南汝城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阳县“益将镇”条下:山口镇“道出广东,亦曰长乐山口,以老虎峒为汛地”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
(1)古镇名。(1)又作皖口镇。即今安徽省怀宁县东北山口乡。元末陈友谅追胡伯颜至山口镇,即此。(2)在今山东省嘉祥县西。金皇统中徙嘉祥县于此。后废。(2)今镇名。(1)在河北省隆尧县中西部。面积49.5平方千米。人口 3.1 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山口,人口4850。因处��山东麓山口处得名。古为兵家要地。1953年设乡,1958年属大霍公社,1984年复乡,1987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有石料、石灰、粮食加工等厂。冯南、山柏、山任公路经此。传为唐尧之封地,古有尧祠及众多胜迹。(2)在浙江省青田县东南部、四都港两岸。面积72平方千米。人口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山口,人口3600。因地处四都港、方山坑、小平坑三溪汇合口,故名三口、谷口。1958年后改今名。1949年为竹山乡,1952年析置山口乡,1958年后改公社,1983年复置乡,1985年改置镇。1992年油竹乡并入。多侨属。盛产油茶、柑橘。叶蜡石矿藏颇丰。“青田石雕”发祥地。有石雕和采石业。青岱、青方公路经此。有干丝岩风景区。(3)在江西省修水县南部。面积177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山口新街,人口1200。宋末谢姓迁此建村,后有街市。因处大幽山之口,名山口街;后迁址重建,仍以山口命名。1949年属火田等乡。1959年设山口公社,1984年改乡,1993年改设山口镇。1995年桃坪乡并入。产稻、豆、麦、甘薯等,为县蚕茧、茶叶重点产区。森林资源丰富。有农机、砖瓦、造纸、陶瓷、榨油、制茶等厂。有沙帽石水电站。为县南最大农贸集市。良复公路经此。(4)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东北部。面积55.8平方千米。人口5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山口,人口2.5万。相传西汉时建村。此地为新泰、泗水等地往返济南出入山口,故名。1958年撤区并乡后建立山口公社。1960年祝阳公社并入。1962年恢复祝阳公社。1984年改为山口办事处,1985年改为山口镇。石汶河、卸甲河流经。主产小麦、玉米,盛产花生、甘薯、板栗、苹果、大白菜、烟叶等。其中泰山板栗为国家重点出口产品。有低压锅炉、衡器、造纸、印刷、针织、建材、水泥、酿造、散热器等厂。燕黄、泰莱公路与城区相连,通往济南。(5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南部、英罗港北侧,东邻广东省。面积123平方千米。人口6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山口圩,人口6000。1950年设镇,1959年改公社,1984年复设镇。产稻、花生、香蕉、荔枝等。有农机、爆竹、水泥、五金、饮料、食品、陶器、服装等厂。竹编品为名产。两广边境重镇。集市贸易以海产品、畜禽产品、花生、香蕉为大宗。325国道经此,并有公路通白沙及博白县。名胜古迹有大士阁和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。(3)集镇名。在安徽省怀宁县东部、八里湖北岸。属山口乡。人口 1410。古时为皖河入江口,故原名皖口。后因三面环山,一面开口,改名山口。南宋景定年间曾为怀宁县治。为渔业专业村,产鱼苗。狮平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欧汪

   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南将军乡。清康熙间高拱乾 《台湾府志》 卷1: “甲螺郭怀一谋逐红夷,事觉,召土番追杀之,尽戮从者于欧汪。” 注云: “欧汪,地名。即今凤山县仁寿里。”

  • 石牌口

    亦称石牌。即今安徽怀宁县驻地石牌镇。《宋史·樊知古传》:开宝八年(975)伐南唐,樊知古请造浮桥济采石,“乃于石牌口试造之,移置采石,三日桥成,不差尺寸”。明清以来为潜山、太湖、宿松、望江等县通往安庆

  • 直市

    ①汉长安九市之一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2载: “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,即秦文公造,物无二价,故以直市为名。” 《长安志》曰: “直市在渭桥北。”②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

  • 凤羽郡

    宋大理置,属首府大理地区。治所在今云南洱源县南二十六里凤羽。元改凤羽县。大理国置,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南凤羽镇。元降为县。

  • 香兰山

    又名兰山、石兰山。在今江苏宜兴市东南五十里。宋置巡司于此。《寰宇记》 卷92宜兴县:“小兰山在县东南五十里。《舆地志》 云: 石兰山斗入太湖五里,有两岸,南曰大兰山,北曰小兰山,相连二里。” 《方舆纪

  • 永顺等处宣抚司

    元至正七年(1347)升永顺等处安抚司置,属四川行省。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老司城。明洪武六年(1373)改为宣慰司。元至正七年(1347年)升永顺等处安抚司置,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老司城。属四川行省

  • 石鳖谷

    在今陕西长安县南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1万年县:“石鳖谷在县西南五十里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53长安县:石鳖谷“谷口有大石如鳖,因名。吕大防曰,隋筑都城,南直南山石鳖谷,是也。今咸宁、长安以此分界。或谓之

  • 天井汪

    在今山东费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费县:天井汪,“《志》云:源自平地涌出,其下流即涑水也”。

  • 弘德殿

    在今北京故宫乾清宫之西。明建,初名肃雍殿,万历十一年(1583)改为弘德殿。清穆宗曾就读于此。

  • 顺宁府

    ①元泰定四年 (1327) 置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即今云南凤庆县。辖境约当今云南昌宁、凤庆、云县地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降为州,十七年(1384) 仍升为府,属云南布政司。清属云南省,置顺宁县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