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尧山

尧山

①又名豆山。在今河北唐县东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唐县:“尧山在南。”张晏曰:“尧山在唐县北望都界。”《水经·滱水注》:“皇甫谧曰:尧山一名豆山,今山于城北如东,崭绝孤峙,虎牙杰立。山南有尧庙,是即尧之所登之山者也。”

②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十五里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唐山县“有尧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5唐山县:尧山在“县西北八里。相传尧始封此,因名”。

③在今山西沁县西三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50铜鞮县:铜鞮山“本名尧山,天宝六年敕改为铜鞮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沁州》 称:“有帝尧庙,今圮,土人叠石为堡,名为尧神寨,此山之所由名也。”

④即雷首山。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河东郡:蒲反县“有尧山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南径雷首山西,山临大河,北去蒲坂三十里。《尚书》所谓壶口雷首者也,俗亦谓之尧山。”

⑤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4抚州府:免水山“在府城西北六十里。相传唐尧洪水时人登此山者免害,故名。唐天宝间改名尧山”。

⑥即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八里尧王山。《水经·淄水注》:“浊水东北流径尧山东。《从征记》曰: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。尧因巡狩登此山,后人遂以名山。”

⑦在今河南汝阳县西南。《水经·滍水》:“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。”郦注:“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,孔甲又求之,不得,累惧而迁于鲁县,立尧祠于西山,谓之尧山。故张衡《南都赋》曰:‘奉先帝而追孝,立唐祠于尧山’。”又,《汝水注》:汝水“又东届尧山西岭下,水流两分,一水东径尧山南,为滍水也。即经所言‘滍水出尧山’矣”。

⑧又名大柏山、大龙山。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。《水经·滍水》:“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。”郦道元注:“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,孔甲又求之不得, 累惧而迁于鲁县,立尧祠于西山,谓之尧山。”

⑨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北。《水经·洭水注》:陶水“东出尧山。山盘纡数百里,有赭岩迭起,冠以青林,与云霞乱采。山上有白石英,山下有平陵,有大堂基,耆旧云,尧行宫所”。

⑩在今广东三水市西南。《水经·洭水注》:陶水“东出尧山,山盘纡数百里赭嵒迭起,冠以青林,与云霞乱采。山上有白石英, 山下有平陵,有大堂基,耆旧云尧行宫所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三水县:尧山,“《郡国志》:山高四千丈,自番禺迄交趾, 俱见之。今高约百仞, 亦名凌山”。

(11)即今广西桂林市东北十五里尧山。唐莫休符《桂林风土记》:“尧山庙在府之东北隅,与舜祠相望,遂名尧山。山有庙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62灵川县:“按史传:尧封里不到苍梧,以其西与舜祠相对,邑人慕尧之风,遂名为尧山。”

(12)在今陕西蒲城县北三十里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8蒲城县:“尧山亦名浮山,在县北二十里。《旧图经》曰:昔尧时洪水为灾,诸山尽没,惟此山若浮,因以为名。”

(13)在今越南清化省西北部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九真郡九真县有尧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71爱州军宁县:“尧山,清风静夜,时闻法鼓之声。”


(1)古山名。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河东郡蒲反县“有尧山”,即此。(2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北与灵川县交界处。因古时在山下建尧庙得名。曾名辽山,别名牛山。曾有茅庵、寿佛殿等寺庙建筑。山麓有明代靖江王墓群。是桂林城郊最大的土山,春季人们多来此踏青;冬季每届天降瑞雪,银峰玉树,蔚为壮观。“尧山冬雪”为桂林老八景之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秃纳河

    即今欧洲之多瑙河。《元史·速不台传》:太宗时,随拔都攻马札儿部主怯怜,“速不台曰:王欲归自归,我不至秃纳河马茶城不还也”。

  • 牟城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(596)分嬴县置,属兖州。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东二十里。隋大业初并入嬴县。

  • 车里宣慰司

    明洪武十九年(1386)改车里军民府置,属云南布政司。治所在今云南景洪市东南郊曼景兰。辖境约当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思茅市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老挝部分地区。清代属普洱府,迁治今景洪市东南九里宣

  • ①春秋郑邑,在今山东费县东约三十七里处。《公羊传》:隐公八年(前715),“公会齐侯于邴”,即此。《春秋》作防。②春秋鲁邑,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四十余里。《公羊传》:隐公九年(前714),“公会齐侯于邴”

  • 道墟市

    即今浙江上虞市西北二十二里道墟镇。清乾隆 《绍兴府志》 卷7 《市》 引 《万历志》: 道墟市“在府城东七十里”。

  • 当仁州

    唐天宝以前置羁縻州,属雅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。北宋属雅州。后废。

  • 星川设治局

    1949年初由下果洛达的海、鄂陵湖东岸及野马滩一带析置,驻哈姜 (今青海玛多县西北哈姜)。1950年改名曲麻莱设治局。1952年改为曲麻莱区。1953年迁治色吾沟。1954年改曲麻莱县。1941年由曲

  • 荞甸

    在今云南晋宁县西。明万历 《云南通志·沿革大事考》: 万历二年 (1574) 8月,“征荞甸等夷平之,立营戍守,六郡乃安”。清康熙 《昆阳州志》卷6: “荞甸,在州治西六十里……天启二年,命守备杨明廷

  • 闷海口

    亦作天长海口、胶海口。在今越南北部河南宁省交水县附近,为红河入海之口。《明史·张辅传》:永乐五年(1407),张辅等“击破(黎)季犛舟师于木丸江。……追至胶水县闷海口”。在今越南南定省交水附近。明永乐

  • 临淮郡

    ①西汉置,治所在徐县 (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子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、泗洪、睢宁、宿迁、淮阴、淮安、涟水、洪泽、建湖、阜宁、盐城、兴化、东台、泰州、姜堰、泰兴、海安、六合及安徽天长、明光等市县地。东汉